石元雅应了一声,赶忙走到殿外,嘱咐候着的小宦官去一趟兵仗局。
趁着这一来一回的空档,朱由校又在意念中忙着跟启明对话道,「我知道系统不允许我胡乱攀科技树,但是我还是想问,倘或要让大明跟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在火炮上拉开决定性的技术差距,你觉得关键要从哪里进行突破呢?」
启明嘻嘻笑道,「膛线!膛线才是枪炮的灵魂啊。」
朱由校问道,「什么是膛线?」
启明解释道,「膛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状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而晚明的火器部队不能完全转型成现代热兵器部队,只能靠冷兵器军队辅助才能发挥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
「其实以晚明的技术,早已能够制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对火器射击的准确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没有炸膛危险情况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响的是弹丸的发射初速度,与准确度无关。」
「根据热兵器发展的历程来看,准确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没有膛线,炮弹不能以旋转的方式从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弹丸和炮管内壁之间也存在缝隙,而膛线炮管的弹丸直径比炮管内径大,所以弹丸可以稳定的从枪口射出。」
「不过明末没有将滑膛炮顺利进化为线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国的科技落后。」
线膛炮因为膛线在发射过程中容易磨损,其报废的速度要高于滑膛炮,因此线膛炮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出来,但是直到西方侵华时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学传入,但能提高火器准确度的膛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就在朱由校细细思考系统小助手给他的科普提示时,石元雅将兵仗局的炮管捧到了皇帝的眼前。
朱由校顺手接过,将炮管平举到眼前,往管子里头一瞧。
——果然没有膛线。
石元雅见到皇帝对着管壁看来看去,不禁有些惴惴不安,“皇爷是否觉得有哪里不妥?”
朱由校朝他笑了一笑,没讲膛线的事,而是指着炮管的径口问道,“倒是没有哪里不妥,朕只是在想,这孔洞是怎么钻出来的?”
石元雅回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钻出来的。”
朱由校讶异道,“这都是手工打磨出来的?没有用任何工具吗?”
石元雅进一步解释道,“兵仗局有专门的钻架,使得下部钻头保持不动,匠人们再用皮条拉动铳管转动,如此反复则可成型。”
朱由校了然道,“那也就是说,这炮管钻孔的大小、内壁的匀称与否,全部凭借的是钻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石元雅道,“是的,不过这兵仗局钻孔的匠人都是积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万中之一,倘或钻出来的铳管不能制炮,奴婢们便会弃之不用。”
朱由校盯着那炮管陷入了沉思,「启明,我知道大明的火器技术迟迟不能取得突破的根源在哪里了。」
「晚明的工具制造全凭能工巧匠的熟练技艺,全不懂流水化和规模化,倘或是烧造瓷器或者打造黄花梨木家具这样的工艺品,那尚且可以说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工匠精神,但火器制造却不同。」
「炮管在纯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终保持一致,所以即使大明工匠再如何手艺纯熟,晚明制造出来的炮管口径依旧不一,炮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炮管内部出现凸起时,火药的爆发力会被凸起处阻塞从而使其冲力回转,炮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已经采用了相对安全的前膛炮,依然会出现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炸膛率。」
「明末并没有制造出统一的炮管和膛线的工业条件,所以大明现阶段的工业科技根本还不足以支撑热兵器部队的发展。」
启明162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