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文武百官,就连景泰帝朱祁玉看到后,都下意识的皱了下眉头。
那年沉忆辰的《寰宇通志着实光芒耀眼,连当时身为郕王的朱祁玉都有所耳闻,现在看来杨鸿泽的模彷举动,简直就跟小丑似的,莹莹之火果然不能跟日月争辉啊……
但是接下来杨鸿泽的言语,就彻底改变了众人的印象,就连景泰帝朱祁作都忍不住喜上眉梢。
“陛下,此乃京师举子文人共同署名的《士子书,俗话说破而后立,百废待兴。正统十三年戊辰科被鞑虏战乱阻碍,还望能尽快开科举士,为国选贤,为陛下效忠!”
开科取士的重要性,可以看作后世的高考,甚至远远超越了高考。
它不仅仅是为国家选取贤能,还能稳固封建社会最为中间的士大夫阶层,保持一条往上爬的晋升道路。同时对于君王而言,每一科取中的进士都为天子门生,是自己未来朝堂上的臂膀跟效忠力量。
为何当初明英宗朱祁镇对沉忆辰如此重视,就在于钦点的三元及第,把双方君师名分给牢牢绑定在了一起,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背主求荣”的场景。
可偏偏沉忆辰不走寻常路,在忠君跟忠社稷之间选择了后者。
景泰帝朱祁玉目前最大的危机,就在于他朝堂上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势力根基。哪怕于谦跟沉忆辰这种效忠臣子,某种意义上也称不上什么心腹,更类似于“志同道合”之辈。
开科取士后,效忠于朱祁玉的士子官员将进入朝堂,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完成新旧势力的交替。
到时候就算朱祁玉朽朽老矣,甚至是动了把帝位传承给自己一脉子嗣的想法,太上皇朱祁镇乃至于现在的太子朱见深,都毫无反抗能力。
原因在于朝中大臣,已经没有正统朝时代的官员,而是属于景泰朝的天子门生!
杨鸿泽的上疏衡量历史价值,是远远比不上沉忆辰的《寰宇通志,却启奏到了朱祁玉的心坎上。他正想着该如可开启己己年科举,《士子书就送上门来了!
只是杨鸿泽的这番举动出来,让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靖远伯王骥、会昌伯孙忠等一干勋戚大臣,用着不可思议的眼神望向他。
正统十三年戊辰科会试殿试被取消,应该早日恢复开科取士,他们这些朝廷老臣难道集体性遗忘了吗?
答桉当然是否定的,京师守卫战结束后这几个月时间里面,朝中勋戚大臣没有一人提及开科取士之事,就在于没人想要再明英宗朱祁镇回京前开启!
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朝堂上的势力格局变化,就意味着他们这些老臣要面对效忠于朱祁玉的新星势力挑战,天然注定了将在不同阵营集团。
另外想要获取复辟带来的从龙之功,压制新君在朝堂上发展势力,同样是一种必要手段。开科取士能拖就拖,最好把两届合二为一,三年后再说。
杨鸿泽是文官集团的心腹,下一代朝中掌权的培养人选,他是知道勋戚大臣面对开科取士,选择沉默的背后缘由,结果却在正旦朝会上面,主动提及了此事。
这不是相当于背叛了整个文官集团?
要知道当初胡濙选择杨鸿泽这个寒门子弟,一是他恪守礼法属于传统理学儒生,不会出现下一个离经叛道的沉忆辰。另外一方面就在于,寒门子弟没有根基便于掌控,自己就算是告仕回乡,依然可以遥控朝中局势。
此子,莫非生出反骨?
还没等胡濙等人反应过来发生了何事,贺平彦随即站了出来附和道:“杨中堂言之有理,还请陛下早日开科举士,安天下士子之心!”
单单一个杨鸿泽挑事,还在胡濙等人的接受范围,现在贺平彦站出来支持,就显得事情有些扑所迷离了。
贺平彦可是吏部天官的外甥,从小混迹在官宦子弟群体中,还一度成为京师共兴社领袖。他的政治嗅觉,要远超杨鸿泽这种寒门子弟,是绝对不会做出什么反骨背叛之事。
由此看来,《士子书是杨鸿泽跟贺平彦两人商议好的,就为了在正旦朝会上向皇帝上疏!
我成了大明勋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