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许多险要处,土堤都被替换成为了石堤,还有着多道组合堤坝来减缓水势。
从这些可以看出,沈忆宸并没有在花钱如流水的情况下,放松对于河堤质量的要求。“残害”两岸数百年的黄河恶龙,如今被牢牢的束缚住,再也无法肆意作恶!
“沈佥宪,陛下曾让鸣赞官当着群臣面宣读你的奏章,引发了众大臣的怀疑,包括鄙人同样如此。”
“今日来到了山东地界,才知道什么叫做百闻不如一见。沈佥宪确实完成了河工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成敬如果不是把这一切看在眼中,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沈忆宸不到一年时间内就能完成筑堤修坝。
古往今来,完成治水者,皆为不世之功。
轻则青史留名,重则万世敬仰,沈忆宸修筑的这条黄河堤坝,将被千古传颂下去。
面对成敬的感慨,沈忆宸仅仅淡淡笑了笑,并没有完成不世之功的欣喜若狂。
“与其说功在于我,不如说功在于大明百姓,没有这数十万河工民力的日夜辛勤,没有百余条性命长眠于大堤之下,何来这不世之功。”
哪怕沈忆宸再怎么怜惜民力,大半年治水下来,因河工牺牲者也不下于百人。
这些付出了自己性命的民夫们,很多连尸身都找不到,留下的仅仅是黄河堤岸旁一块墓碑。可能在几十年之后,就会彻底被人给忘却。
相比较自己,他们才是无名的英雄。
“大丈夫岂可有妇人之仁,沈佥宪乃成大事者,当放眼家国天下!”
成敬没有沈忆宸的这些感慨,在他看来河工民力们,待遇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无需再过多称赞嘉奖。
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大者怎会没有牺牲,沈忆宸要抛弃这些优柔寡断,甚至必要时可以牺牲一切,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政客!
“在下受教了。”
沈忆宸拱了拱手,他明白成敬说这些其实是为了自己好。这种东西无关乎对错,只在于立场不同,无非就是看谁会成为那个牺牲者。
“沈佥宪客气,鄙人其实心中有一事不明,还请沈佥宪赐教。”
“成公公请讲。”
“沈佥宪治水花费甚大,日后若是执掌朝政,何以为继?”
成敬心中很明白,沈忆宸完成治水立下不世之功后,仕途青云之路无法阻挡。以他的年纪不出意外,必然会入阁拜相掌控朝野。
治水之事完成的很漂亮,可这种花钱方式在成敬看来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
毕竟日后掌控朝野,考量的就不是一省一地,而是整个大明全局,还能这般肆无忌惮的侵占关税盐税花钱吗?
按理来说,这种隐忧不该由成敬这种宦官考虑,可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的过去,让他如同文人一般担忧家国天下。
治大国如烹小鲜,沈忆宸这种激进的行事风格,执掌大明真的好吗?
如果不行的话,那河工勘验的结果,就将决定沈忆宸的功劳仕途,成敬不想放个狂徒日后祸害朝野。
钱这个方面的问题,算是说到沈忆宸的心坎上了,他来到山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天天想的就是如何搞钱!
“成公公,财政收入多少说穿了,就在于开源节流四字上。以往大明朝廷花钱思路,大多是放在了节流上,很少从开源去解决问题。”
“在下治水确实相比较以往花费巨大,可山东地界今年关税、商税,完全能支持治水开销,甚至是绰绰有余。等回到张秋镇驻地,成公公一看账本便知。”
沈忆宸之前确实很缺钱,甚至是不惜各种敲竹杠,打空头支票。
可是随着张秋镇重建起来,山东境内各路关卡被打通,吏政被运军掌控后整顿了一遍,各种税收收入比之前翻了五倍不止!
这里面除了商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增多外,更多是整顿吏政后,贪污腐败被严厉打击,钱能从地方收上来了。
另外就是明朝开国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序确实严重打压了商人地位,同样也少收了许多商税,重担全压在了农民身上。
我成了大明勋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