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王振到来,朱祁镇仿佛有了主心骨一般,刚好这道难题可以请教先生,看看他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先生,朕收到沈修撰的上表奏章,内容描述了于谦在任巡抚期间的功绩,期望能赦免其死罪。”
“朕看了之后深以为然,于卿家就任巡抚十五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知先生如何看待?”
听完朱祁镇的言语,王振心想沈忆宸此子文笔果然厉害,短短时间内就改变了皇帝的心意。
不过他脸色却依旧如常的回道:“陛下此乃政事,奴婢不好多言。”
这就是王振让朱祁镇舒服的地方,哪怕他事实上在朝野中已经宦官专权,却在皇帝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姿态。相比较三杨这类的文官,有了帝王师头衔之后,就喜欢用大义去干涉皇帝的意志跟决定,自然前者更讨人喜欢。
更别论宦官居住在内宫之中,朝夕相处的亲近优势了。
“先生何需如此生分,尽管畅所欲言。”
朱祁镇对于王振,完全就没有什么宦官干政的概念,在他看来这只是自己老师、“亲人”,给予的建议跟帮助罢了。
王振等的就是朱祁镇这句话,于是他开口说道:“万岁爷,沈修撰如何做到如此了解少司马的,奴婢不得而知。”
“奴婢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帝王金口玉言,不能朝令夕改!”
朱祁镇天资并不愚笨,他立马就听出了王振的弦外之音。
对啊,沈忆宸乃翰林院清贵,从未外派任职过,怎么可能对于于谦在河南山东地界的政绩这么清楚。
甚至自己这个皇帝都不知道的事情,他却知道了。
另外就是判处于谦死刑的奏章,已经批红公布了出去。虽然这个决定并不是朱祁镇做的,批红也不是他写的,但在天下万民眼中,这就是皇帝下达的旨意。
帝王当一言九鼎,就这么随意更改政令,日后岂有威信可言?
不得不说,王振不愧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朱祁镇的人,两句话就把小皇帝心理状态,给拿捏死死的。
就算朱祁镇也感觉到于谦定罪有些重了,但相比较起帝王威严,一个大臣算不得什么。更别说于谦本就有错在先,也不能算冤枉了他。
“先生言之有理,既然都察院已经查明了罪状,大理寺卿判定了刑罚,就得依律行事!”
经历过短暂的动摇后,朱祁镇还是决定维持原判。
不过就在此时,通政司官员捧着一叠奏章进入文华殿,跪下向朱祁镇禀告道。
“启禀陛下,内阁加急奏章呈递!”
怎么回事,今天这么多内阁亲呈奏章?
朱祁镇感到有些奇怪,于是问了一句:“是何人上表的奏章?”
“回陛下,文渊阁大学士马愉、礼部左侍郎王英、礼部右侍郎钱习礼、兵部左侍郎邝埜、都察院右都御史陈智、都察院监察御史孙鼎、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还有河南、山西布政司各衙官员。”
听完通政司官员禀告后,朱祁镇都愣住了,他本就是好奇随口一问,万万没想到有如此多官员上表。
站在旁侧的王振,表情瞬间凝重起来,他听到这些名字后就大概猜测到,可能是跟于谦的事情有关。
但真正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今日这群上表的官员里面,全部都是文官,无一勋戚!
这就意味着,沈忆宸不仅仅事实上获得了勋戚集团的支持,就连他本人都在不声不响间,拉拢了朝中部分文官的助力,否则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文官冒着风险替于谦上疏!
更让王振感到恐怖的一点,就是他心中有种预感,这些上疏是沈忆宸准备好的后手。
此子已经提前预测到,光靠自己一封上疏的效果不够,只有让更多官员参与进来,才能改变皇帝的主意。
这般谋略布局能力,简直恐怖如斯!
数十封官员奏章呈递到朱祁镇御案之上,他随手拿起几本翻开御览了一眼,就如同王振所猜测的一样,这些奏章都是替于谦求情的。
这下不单单是王振表情凝重了,就连朱祁镇这个皇帝都不由重视起来。
我成了大明勋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