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此卷就放到一边,等待最终排名吧。”
“就依功叙兄所言。”
沈忆宸的试卷,就这样被放在了最优等的行列之中,等待乡试最终排名。
几日之后聚奎堂内,此时几位阅卷官脸色,都愈发憔悴了。
房间内堆积如山的试卷,此刻也都已经审阅完毕,一百三十五名取中生员的试卷被挑选出来。其中有十份,将参与最终的解元与五经魁排名之争。
不过真正有实力竞争解元的,是摆放在周叙以及王一宁面前的两份试卷,身为顺天乡试的主考官,他们才拥有排名决定权。
“文通兄,这两篇文章在老夫看来不相伯仲,不知你意下如何?”
周叙嘴中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为沈忆宸所写,而另外一篇,就是之前王一宁称之为经魁佳作的文章。
那篇文章破题思路偏向于后世的张居正,以务实为主,刚好与沈忆宸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确实在伯仲之间。
“一切还以功叙兄评断为主。”
虽然明朝主考官并没有明确的主副之分,事实上大家心里面都明白,这不过是周叙客气一下而已,以示自己并没有私心一言堂。
官场混连这点眼力劲都没有,那估计早就凉凉了。
不过王一宁还是有些私心的,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把自己看中的试卷往前略微推了一点,以表达自己态度。
周叙就算老学究不擅长做官,好歹也是在京师官场混了几十年,这点暗示还是看得出来的。
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几位同考官,想要询问他们的意见。
“下官认为,王大人所荐的文章内容扎实,没有奢华之风,兼具经世致用,可当解元佳作。”
正常情况下,同考官都是跟着首席主考官眼色走,不会生出什么反对意见。
但是周叙已经几十年在翰林院没挪窝了,高升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如今内阁三杨中的杨士奇今年病逝,杨溥年事已高准备致仕,替补的内阁首辅马愉身体不太好,目测也撑不了多久就得乞骸骨,这下相当于内阁空了大半。
传言王一宁将升为礼部侍郎,以院部大臣身份补缺内阁,前景明显要远超周叙,此时不抱大腿,更待何时?
“在下认为周大人所荐文章更好,中庸之道乃吾等儒生毕生所追寻的大道,此考生能学以致用写入文章,当摘取魁首!”
“下官持有反对意见,我认为……”
“大道岂容辩驳?在下不认同……”
谁也没想到,聚奎堂的阅卷官们,居然会因为两份考生试卷而分为了两派,开始争论的不可开交。
“诸位同仁稍安勿躁,此事还是请周大人定夺!”
王一宁出声平息了一下聚奎堂内的纷争,并且把皮球踢回了周叙这里。
此时周叙也有些骑虎难下,如果没有这场争论,估计他直接取中自己心仪试卷就完事了。
结果现在出现了争议,自己再偏向于所好文章,恐有独断专行的嫌疑。
周叙这种老学究,可是最在乎文人声名的。
“既然诸位同仁难以做出评断,那干脆就把二三场的试卷给挑选出来,再来分个高下如何?”
听到这个方法,其余阅卷官也觉得合理,分分点头道:“
周大人所言甚是。”
“如此甚好。”
“下官这就去找寻剩余场次的试卷。”
很快沈忆宸与竞争对手的二三场试卷被挑选出来,众考官站在桌前一齐审阅。
第二场的“论”、“判语”、“诏、诰、表、内科”三题,两个人都写的平平无奇,属于达到及格线水准,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但是到了第三场的策论,沈忆宸的文章堪称是碾压了对手,格式、内容、观点等等,都比竞争对手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
甚至从文风上看,完全不像是一个应届的新科生员,更像是官场老手所写,文笔甚是老辣!
我成了大明勋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