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领着大家坐上长途车,说是长途车,也不太长,一百里,就从苏城来到无锡这座被称为太湖明珠的小城。
小城靠着惠山,城中有一座被称为雷尊殿的道观,此刻,黄钟一行人,就站在这里。
道观前些年已经被取缔,建筑都破破烂烂的,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黄钟整理一下衣衫,遥遥鞠躬,口中轻声念诵:“晚辈黄钟到此,凭吊阿炳先生。”
没错,这里就是那位民间走出来的大师、二泉映月的创作者阿炳的故居。
只不过现在各地政府还没流行修复名人故居,所以这里并没有什么标识,应该也快了,在黄钟的记忆里,到了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就会恢复阿炳故居。
后边的人这才清楚,原来黄钟说的前辈是何许人也,想想那位前辈凄凉半生,一时间也心生唏嘘。
黄钟则轻轻取下后背的二胡,既然来此,那么最好的致敬方式,当然是演奏一曲二泉,告慰前辈在天之灵。
旁边有一个废弃的石凳,黄钟静静坐了上去,调调琴弦,随手拉了两下。
“停!”一个清脆的声音猛然响起。
黄钟抬头望望,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身后也背着琴盒,正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和他对视:“你不能在这里拉二胡!”
“为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黄钟点点头。
“知道你还敢在这拉琴,班门弄斧还是哗众取宠?”
小姑娘牙尖嘴利,逮住黄钟就是一通喷。
主要是这小姑娘发现黄钟剃着光头,一瞧就不像好人。
这个年代,一般只有进去蹲小号的人,才会被强行剃光头的。
要不是黄钟心态够稳,还真被她给气到了,于是淡淡地说道:“我只是为了心中的纪念。”
小姑娘忽闪几下眼睛:“那你要是水平不够,污了别人的耳朵,就把你这把琴没收!”
黄钟笑着点点头,然后缓缓闭上眼睛,不再搭理对方。
那个小姑娘就站在他身旁,摆出一副监督的模样。
等到心里彻底宁静下来,黄钟这才缓缓拉动琴弓,二泉那熟悉的曲调便流淌出来。
带着几许哀伤,带着几许抗争,最后又归于深深的无奈,半生凄凉无人诉,一切尽付二泉中。
一首曲子,便是一生。
小姑娘也听得很认真,偶尔还微微点点小脑瓜,觉得这个人拉得还算马马虚虚,跟她这个从小学琴的天才相比,也就差了那么一丢丢。
黄钟一曲奏罢,只觉得心头有未尽之意,于是又往复一遍,这一次,琴声伴着他的歌声一起响起: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嗯?还加上了歌词,画蛇添足,少女又微微摇头,不过仔细聆听,感觉歌词的意境还算不错,也就没有打断黄钟。
操琴的人啊,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狄洲……
嗯,好像有点意思,少女点点头,一声“知音何处有”,也令她心头泛起酸楚。
琴声在挣扎中渐渐高昂,黄钟的歌声也愈发苍凉: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
少女也终于为之动容,紧紧攥紧了一双小拳头。
一旁聆听的朱林已经痴了,脑子里面只剩下阵阵轰鸣:唯情最长久……
这一刻,双目微闭的黄钟,整个人似乎化作了盲目的前辈阿炳,身背着胡琴,走在石板路上,走过春夏,走过凄苦的岁月,走过一生。
他的歌声已经停下来,再次拉起二泉映月,这已经是第三次。
哇,这怎么可能!
一旁的少女瞪大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如果刚才的琴声,只是和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此刻,已经到了她需要仰望的程度。
前者是“技”,无论把技术练到多么精湛的水平,也只是停留在技巧的范畴。
而现在,已经触摸到“道”的边缘,是她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文娱:从西游记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