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龙跟着妇人走进了西首第一家。这妇人的丈夫是山村里的领头人,凡事都靠他拿主意。而乡亲们都知道他有个聪明绝顶的媳妇,他拿的主意,多半出自媳妇的智慧。正因如此,这妇人开口收留刘梦龙时,没有一人反对——因为这妇人至今还没出过不利于山村的馊主意。
从外表看,这一家是全村最富有的人家,房子青砖到顶,高大宽敞,与其他人家的木板房形成鲜明对比。进门有照壁,照壁后是天井,过天井便是客厅。村里别的人家不足吃穿,多半是她家接济;而她家田产,也比别家多得多,忙不过来时乡亲们都乐意帮耕帮种。让刘梦龙感到最惊讶的是这户人家居然还有书房,有个和他一般大的少年正坐在房里读书。
妇人的丈夫叫唐艾虎,儿子叫唐俅。据唐艾虎介绍,从这里往南,到相邻最近的另一个村子青枫口也有十三里地;而要到维州城去一趟,妇孺老幼都不可能,只有男子汉们每年在初秋顺着河水放排,用山里的木料和土特产去换点生活必需品。
“真是远离红尘三千里。”刘梦龙不由得赞了一句。
晚炊熟时,唐艾虎摆起了两张大方桌,使得刘梦龙大惑不解。艾虎和那妇人笑而不语,只把家里的杯碗尽数摆上桌来。
这里才铺排好,门外就响起一片嘈杂声。等人声转过照壁,刘梦龙一看:我的乖乖,全村老幼都来了,手里拎锅端瓢,煮熟的鸡鸭鹅、野兔山雉、还有新从村前溪水里抓来的鲜鱼,真是丰富多彩。
由于刘梦龙的到来,山村摆起了丰盛的晚宴。只因山村偏远访客稀,一家有客全村招待早已成为习惯。
刘梦龙有生以来,只在初到金刀堂时雪山飞豹招待过一次,今天是第二次受人款待。而这次又比上次更令他感铭五腑。他在心里想:日后退隐江湖,不住刘家村了,就搬来这里居住,如此浓厚的山乡情,在山外是找不到的。
酒是山里人家自酿的村醪,却也醇厚可口。饮食间,村人谈起这唐艾虎和他的媳妇,无不钦佩。七嘴八舌的,刘梦龙也听明白了一个大概。
原来这妇人是官宦人家的夫人,丈夫本是京官,受人陷害,谪在剑州,不幸客死宦中。她娘家和夫家原都在江南,夫家是衣冠世家,大有人在;娘家有两位同胞姐妹,一个嫁在河北道上的沧州,一个嫁在山南道上的夷陵,可恨山高路远,无人帮传音讯。只好带着幼子和家僮,自扶先夫灵柩还归。过这邛崃大山时,先是一个武艺高强的美少妇,抢走她幼子。后又遭遇强人,家仆逃散。那伙贼寇见她容颜俏丽,便连人带财劫往山寨。
唐艾虎那日刚巧从群贼返寨的路上经过,见此情景,义愤填膺。但他见贼寇人多,自己虽有几手武艺,终归双拳难敌众手,于是逞了个小心眼,装着若无其事地迎面走过去。当走到贼首身边时,突然抬起左手锁住他咽喉,右手一支驽箭指着他太阳穴,喝令贼众留下马匹和钱囊速速离去。贼猷无奈,只好叫手下依言散去。待贼众走远,艾虎用驽箭指定贼猷,命他走到五十步开外后,迅速跃上马背,带上这妇人绝尘远去。群贼原只有一匹马,为贼首的坐骑,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到手的人财两空。
这妇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山里人又没出过远门,她远在山南河北的亲戚,谁也没办法找寻。热心的村人帮她找回丈夫的灵柩,就再也帮不上别的忙了。
丈夫灵柩不能还乡,幼子不见影踪,这妇人只好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想找条活路,盼望着日后能找到儿子,使先夫灵柩得返故里。在好心的村人撮合下,她改嫁了自己的这位救命恩人。及至生下第二个儿子唐俅,一颗心便安定下来,象山里人一样干着粗活,有空便教儿子识字读书,指望儿子考上功名,求个一官半职,将来也好帮她把先夫骨殖移葬故里。就这样困守这孤村,一晃已经十七年了。那书都是她先夫的,遇贼时本已失散,多亏好心的村邻帮她寻回,她便用心课子,期待日后有机会出人头地。
酒足饭饱后,村民们散去,那妇人收拾停当,便坐到刘梦龙对面。
“我姓司马,当年闺名明霞,已经许多年没人称我的名字了,这里的人都叫我唐大嫂。”
刀枪破胡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