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下午的时候,终于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十余名京官陆陆续续走进了通政使司,提交了他们的奏疏,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反对皇帝“夺情”。
魏广德把吴中行、赵用贤等人的奏疏排在一起看了一遍。
其中张居正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说张居正夺情是“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日无过举,然后后世无遗议。”
他直接认为的是如果张居正如此就可以“夺情”,那以后所有官员遇到类似情况,都可以谋求“留官守制”,致国朝纲领丧失,会遗患无穷。
如果说吴中行只是担心开了这个先例坏了纲常,那赵用贤上折弹劾张居正就是直接斥责他贪恋权位,认为不能援引前朝的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
可以说,他们的奏疏一个比一个用词激烈。
不过,这个时候送进来的奏疏,也不是全部都是对此事持反对态度的,也有支持张居正的奏疏。
只是相对于反对者,支持的奏疏实在微不足道。
和魏广德考虑类似,就算此时内心认可张居正留任的人,也不会站出来声援他,因为从道德层面实在落於下风,他们只能用祖制来反对那些弹劾者的论断。
无论他们怎么狡辩,都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鄙夷,杨廷和的楷模在前,纲常伦理在后,张居正不配为相。
当初杨廷和打算离京时,京官们纷纷出面挽留,但杨都是不予理睬,真正做到不贪恋权势。
京城如此热闹,那些新科进士也都纷纷坐不住了,由邹元标带头,也开始上奏议论此事,最终目的自然也是反对“夺情”。
可以说,一时间张居正如同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都在拼命要求他回乡守制。
而这几天里,张居正就呆在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日子可谓非常难过。
即伤心于父丧,也对当下的朝堂感到失望。
毕竟,他在位上也是劳心劳力,没想到却等来这样的结果。
特别是反对的主力,居然是他的门生和老乡,就更让他不能接受了。
为什么唱反调的不少都是他的门生、同乡呢?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刘台、傅应祯就是榜样,他们虽然都因为弹劾张居正没得到好下场,却留下一时的盛名。
别的什么人说话,那不过是政见不同而已,没多大意义。
身为门生、同乡,敢于反对自己的恩师座主或乡党,就更显得自己公正,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
“善贷,我们是不是也该上奏议论此事?”
魏府花园里,谭纶、江治等人,甚至一向和魏广德关系不睦的王希烈也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这次就是乡党的一次碰头。
他们要商量的事儿,自然就是这次战争面临的危机,因为就在今天下午,宫里发还张居正奏疏,万历皇帝全部接受了张居正的要求,同意他留官守制,以素服理政,不参与朝堂其他活动,甚至答应明年张居正可以回乡安葬老父亲。
“唉,这个事儿啊,我们就别凑热闹了,叔大这会儿心里应该够烦了。”
魏广德看了眼众人,最后才说道,“你们的心,我理解,可这事儿真不能这么办。
现在那些反对的人,有几个是真心因为纲常伦理站出来的,不是为名就是逐利,我实在不愿与他们为伍。
扪心自问,首辅执政可有失偏颇?”
魏广德质问道。
必须承认,张居正推行的很多政策虽然朝野反应不一,但真说起来,都是对朝廷有利的。
魏广德也就是拿住这点,要压着他们不要参与到这次风暴当中。
“为了自己的仕途,切记,千万不可参与进去。
夺情还是不夺情,那都是宫里才能决定的。
今日旨意已经发出,宫里态度明确,我们还有必要继续争论吗?”
魏广德再说道。
说完这话,魏广德双手一摊,苦笑道:“真没必要。”
隆万盛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