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的《九辩》,一般人通篇读下来,都觉得费劲,更不要说背下来再默写出来,这实在是太难为人了。独孤信竟然能够在多年不翻书的情况下,略加思索就能把这首长诗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可见他当年能被柳贯先生所看重,绝非是运气好这么简单。
《九辩》的悲秋主题,使之成为文学史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的人。
《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从此,在一般的文学概念中,悲秋一直是诗文家喜爱的题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秋风辞》,潇洒俊秀的曹植有《秋思赋》、《遥逝》,高瞻远瞩的曹丕有《燕歌行》。魏晋南北朝诗人笔下的秋天,大都带有《九辩》悲秋的气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以悲秋带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更为悲秋主题谱写出新曲。
此后历朝历代诗词中的悲秋之风始终弥漫不散。悲秋已经成为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
《九辩》虽多模仿屈原《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