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驰道:“人们向来有‘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之宏论,不乏有人以苏氏父子做为此论的依据,但实际,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典故形容苏东坡与其老爸苏洵更为确切。‘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为大文人张鹏翮所题,下联简洁概括了老苏家所创造的宋代文坛一门辉煌!联所述的一门父子即苏家的老主人苏洵、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意思是说三人均为填词的名家;下联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四家,四家文章领袖天下,苏门又占其一!至于文冠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他还不太够格!后来的唐顺之搞了个《文编》,才把王安石的文章给加了进去,也只选用这唐宋两朝八个人的文章,一个名叫茅坤的古文家整理后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从此成为定论,没人再能挤进去。这个成就可真是了不得!唐宋两代排出散文名家八个人,老苏家竟然囊括其中三席,估计除了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大概能称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外五位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后人把苏老泉称为大器晚成的样板,他的事迹经常被用来告诫后代。据史载:苏老泉‘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发于言,比没,得数千首’。天圣六年,十八岁的苏洵苏老泉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成亲之后,他第一次应乡试举人落第之后,人生态度才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苏老泉本就比其他人读书更晚,但偏偏他还不发奋学习,仗着自己聪明,骄傲自大,认为同辈人里面没有比自己更为高明的人了。所以读书越发不精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后来他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不幸落第。这次落第仿佛一个大棒,直接敲响了苏洵心里的警钟,他从未有一刻如此时一般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苏老泉的及时悔悟,不仅让历史多出了他这么一位文学家,同样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苏老泉吸取自己的教训,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处处以培养两人为先,最终才有了后来二子同时中第的美事。他那两个儿子,一个官居高位,另一个名满天下,才高八斗。其实‘三苏’这个称呼在就宋朝开始广泛传播了,有一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的第四卷里有一个章节叫‘才识条’,其中写道说:‘苏轼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苏辙是个散文家,有人这么称赞过苏辙的文章:‘**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苏辙的风格和兄长苏轼是比较相近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有了‘三苏’这一个简洁明了的称呼,可以让更多的人毫不费劲的记住了他们,还可以表明他们之间是有某种关系的。‘三苏’中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声出来了,那么其他两个也是受益的,还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从后世来看,苏轼的成就是‘三苏’中最大的。苏轼留下的词作名篇有着《水调歌头》、《江城子》、《浣溪沙》、《蝶恋花》这一些,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这些都是给了当时以及后世很深的影响的一些文学作品。苏轼的风格也是被无数的后辈模仿。苏轼是因为足够厉害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而不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出名的。不仅自己名满天下,两个儿子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用我前面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更为贴切。苏老泉不仅做人很成功,做文章很成功,做言传身教之人更成功,这样的人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所以他的文章值得一读,他的观点值得后人们借鉴。”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