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提到的超然物外,是独孤信一生所想要而得不到的境界。因为自小他就缺乏很多别人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所以他对于这样的境界,也仅仅是想想而已。
毕竟庄子的世界只有他自己能懂,他的生命和生活通达以后,心也摆脱了束缚,在这世的生活就变得自由而甜美,也就是“逍遥游”的状态,生如蚁而美如神。但是对独孤信而言,生存都成问题,还能谈什么像庄子那样去思考和生活?他必须为生存而奔波。
庄子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来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实在是危险了,明明知道这一点,还要不顾一切去追求,自身就会更危险。做事的时候不要追求名利,做坏事也不要触犯底线,顺应自然之道,就可以保护自身,保护生命。”庄子这一句话就是借由一个人对于知识的追求,而说明了“贪念无止境”的道理。
很多人背离了客观环境,去追求那些过于高远的妄想,这就是最危险的状态,而这一心性导致的也是人生的祸端。
独孤信想了想便开口道:“人人都是有功利心的,顺其自然对于人生来说,才是最大的考验,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顺应自然规律,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源。即便是居于俗世之中,不断的修养自我心性,让自己认知到人生本该遵循的原则,不要让外界的玉望超脱了自己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否则不但达不成目的,反而给自己徒增痛苦。”
杨逍道:“庄子一篇《逍遥游》让人感慨,让人深思。《逍遥游》给世人留下的启示是,人生其实就是等风来、乘风起,逆风飞翔,最后放弃对风的依赖,完成生命主体的自由,完成灵魂复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无所待,达到庄子所说的超越了人间的功利和玉望的逍遥的境界。所以,人生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进化的过程,你掌握了无所待,你就能成为庄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摆脱那些路径依赖,摆脱环境的束缚,挣开那些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
石猛对于庄子,是打心底里叹服的,因为在他看来,庄子是追求逍遥境界的思【app下载地址xbzs】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贤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里。他的理想是高蹈于逍遥之境,超越我执之境,超越功利,达到审美之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至人、神人和圣人,从这个意义来说,庄子是超越了整个时代,他是站在云端的智者,是俯瞰众生的至人,是追求无所待终极逍遥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无论独孤信和杨逍二人如何理解,在石猛看来,庄子是那无法超越,无法模仿的圣人。石猛想了想道:“庄子认为:道在人自己心中,如果想要回到道的怀抱,就要远离社会回归自我,回归于那一种清静无为之中,抛开自己内心的执念和苦海。保持一种淳朴,保持一种淡然,一切都好像顺应自然一样,这就是人生的一个逍遥。而我们身处俗世之中,最好的‘逍遥’是透过情绪来看清本质,避免被情绪误导了事物的事实。以前有一个祝知府,他以廉洁能干出名。宁王府有一只鹤被老百姓家所饲养的狗咬死了,于是宁王府的人就把狗主人送去官府,就说:‘仙鹤脖子套有皇御赐的金牌。’祝公看了之后就说:‘仙鹤带着金牌,但是狗是不识字的,禽兽之间互相争斗而伤,与人有什么关系呢?’于是祝公下令就放了狗的主人。后来又有一次,两家人养的牛相斗,其中一头牛死了。祝知府就说:‘两头牛相争,一死一活,死的牛两家一起吃,活的牛共同用它耕种。’在这一个**之中,祝知府审判工作遵循着事情的伦理和道德,没有偏向于权贵。也没有偏向于人情世故。而是透过事情的表象,看清本质,还当事人一个清白。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能够冷眼旁观,以冷静的心思面对一些事情,抛开表象看本质,这就是在俗世中需要修炼的一个境界。君子应该用冷静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切忌感情用事,表现出耿直的个性。”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