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道:“其实谥号是对死者生前的功绩评价,只有死后才有。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人们又常常讲‘死者为大’,所以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并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独孤信道:“由于‘美谥’太多,谥号制度的初衷是人死后,后人根据他的生平,所给予的评价。简而言之,是非功过,盖棺论定。有功,则美谥,加以表扬;有过,则恶谥,必须批评。无功无过,为平谥,多表同情。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所以最开始时,人们对于褒贬还能出于公心,可越往后来,美谥却越来越多,很多人根本名不副实,闹出很多笑话,就算是当时议定这些美谥的人,也很有可能觉得非常荒唐。”
杨逍道:“一般说来,帝王的号主要有四种:年号、庙号、谥号、尊号。人们也许不知道刘病已是谁,但知道汉宣帝,人们也许不知道刘骜是谁,但知道汉成帝……皇帝的号,当然是有讲究的,相对于出现较晚的年号、并非人人都有的庙号、随时间发展日益加长的尊号,谥号则是持续时间长而褒贬较明确的一种通行的称呼。尽管这种原始的谥号的方式所起到的限制作用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限制君权、要求仁政的措施。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政治而言,皇帝是风水轮流转的,但思想,一旦接受了儒家的评价体系,孔子就永远都是‘素王’。尽管谥法的出现如此顺理成章,也还是有反对的声音:‘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于是秦不恤下民,二世而亡,不由使后世喟然叹息。”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