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逍道:“我记得孟老夫子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书看得多了,有些东西自己慢慢就领会了,根本不用再去问人了。特别是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时,琢磨劲一来,自己慢慢就有点心得了。”
独孤信道:“桓温三次北伐,战果不错,可是代价也很大。桓温的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表请求迁都洛阳,并让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虽然当时洛阳正受前燕所攻,侨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弃南方北归,但因朝廷畏惧桓温,一时间竟然没有人敢首先出言谏止,而只有孙绰敢疏反对。当时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劝止桓温,可见桓温在当时的威望极高,足以动摇朝廷。然而,桓温北伐其实得不到举国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晋室衰弱,温**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回,就已令桓温的威望大大降低,只是因其仍然权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大事,于是桓温在太和六年废黜晋废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势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终因为此败,桓温无法达成其篡位计划,始终受制于王坦之和谢安等士族人士。桓温大败后,北伐之事亦再没进行。桓温虽在第二次北伐夺回洛阳,但进兵北伐时所占据的司、兖、青、豫地区,其实在桓温班师后就被前燕所陷,数年后,洛阳亦得而复失,可见他北伐的战果其实不甚持久。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后耻于大败,将罪责归于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诬,于是向朝廷申诉,然而朝廷怯于桓温,而不敢处理,袁真于是以寿春降燕,桓温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此事。桓温北伐过后,东晋的北伐行动亦暂告一段落,而前燕与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来。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见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虚实。另外,慕容暐后悔当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诺,竟然反悔不给,于是触怒前秦天王苻坚,开始进攻前燕。前燕终在前秦的军事行动下亡于前秦。前秦渐渐崛起。桓温前后进行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外,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按照桓温伐蜀之军事指挥能力和胆略勇气,其可谓南北朝时期东晋朝廷难得的将帅之才,可谓‘治事有能’,若然其能够持心于公、忠于国家,则是时并非没有实现统一的历史机会。很有可能在他的运筹之下,南北朝对立的局面会提前结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桓温也不会有再多的机会。天不假年,英雄气短。”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