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说完,石猛总感觉意犹未尽。再次问道:“那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所谓‘六箴’?”
独孤信答道:“我所知道的还有一个与前朝诗人吴充有关。这个吴充,字冲卿,官至枢密使(前朝最高军事长官),宰相。是前朝著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是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秀里村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吴待问是进士出身,官至礼部侍郎,吴充的三个哥哥是宋仁宗天圣五年的同榜进士,长兄吴育官至宰相。宋仁宗景佑五年,十七岁的吴充也考中了进士,如此年少就能够进士及第,这样的情况在四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吴充进士及第后,先到基层锻炼,做了很短的时间的地方官员,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在此期间,吴充就有不俗的表现和非凡的成就。面对着一大群王子王孙和高官子弟,许多先生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成天和学生嬉戏游玩,吴充则相反,他治学严谨,学风严肃。为了搞好皇家教育,吴充特意撰写《六箴》,就是对这些贵族子弟在治学方面的六个要求或者六项劝诫,包括‘视’,‘听’,‘好’,‘学’,‘进德’,‘尚俭’。吴充出身贵胄,且年少得志,能把俭朴当作信仰,并且以此教育学生,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一点与他后来的亲家王安石和同学司马光反对浪费的政治主张都是高度锲合的。吴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快得到宋仁宗的肯定,他吩咐将吴充的《六箴》抄写多份,分发给皇族子弟认真学习。宋仁宗的继承人宋英宗在做皇子时就将吴充的《六箴》当作座右铭。《六箴》可谓是吴充这个进士专业户的学习秘籍,经宋仁宗认可后,又成了皇家教育的秘方。吴充为人谦和低调,思路缜密,在当时有很多人以为吴充是老好人一个,其实不然。宋仁宗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很能说明吴充人格的另外一方面。吴充在任吏部南曹官员时,欧阳修因为推荐人才方面存在缺陷,结果遭人算计,面临被逐出京城的境况,关键时刻就是吴充站出来为欧阳修辩护,并声称自己要与欧阳修共进退,最后迫使朝廷收回成命,欧阳修则有惊无险。吴充在太常礼院(一项职能是处理皇家的红白事)任职时,遇到宋仁宗的爱妃张贵妃去世,其葬礼场面过于宏大,远超规制,一些爱拍马屁的人忙得是不亦乐乎,他们争先恐后,大献殷勤,只有吴充挺身而出,反对浪费,维护纲纪,结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再加一些奸佞小人从中使坏,吴充因此被贬至高邮任职。述事实足以说明吴充绝非平庸之辈,而是一位有智慧、有担当的君子。”
杨逍接着问道:“大哥哥刚才说吴充跟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是儿女亲家,那么他在‘熙宁变法’中又是如何做的呢?”
独孤信答道:“熙宁是宋朝第六个皇帝宋神宗的第一个年号,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年轻的宋神宗领导下,王安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也被人们称作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规模非常宏大,策划十分精细,涉猎范围很广,持续时间长,是大宋王朝的有识之士们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官场变得极其无聊、愚昧、冷。从开始到结束,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一直不被那些迂腐的官僚们看好,王安石等参与变法的大臣们,个个被批判得是灰头土脸,很少有人愿意站出来为王安石树碑立传。当别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吴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熙宁变法’的核心领导人里还有一个枢密使(相当于高官),他的名字叫作吴充。熙宁九年,在变法的关键时刻,时任宰相王安石,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出来支撑危局的继任宰相,就是那位王安石的亲家吴充。吴充不仅在政坛呼风唤雨,还在诗词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吴充颇工诗文,其送张耒父知吴江诗云‘全吴风景好,之子去弦歌。夜犬惊胥少,秋鲈饷客多。县楼疑海蜃,衙鼓答江鼍。遥想晨凫下,长桥正绿波。’全诗平易条畅,推为诸送行诗之工者。”
杨逍道:“神宗朝能够在‘熙宁变法’中有所主张的人,必然会在王安石罢相后有所牵累。”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