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道:“只能说两个人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千秋罢了。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只是沛县的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这两个人较量的结果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项羽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作为对阵的主帅,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杨逍道:“我曾经也很讨厌刘邦,因为刘邦的本事,用太史公司马迁的那四个字来说最恰当不过,那就是‘好酒及色’,曾经以为喜欢酒色就是他最大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亲自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一手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亲临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后来我才知道,刘邦能够如此问,才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为之奈何’(这该怎么办呢)——这是在史书中,汉高祖刘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有关此问的事例,可谓是多的不胜枚举。这通常是刘邦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对着身边的人,或张良、或陈平、或萧何等,提出问题:为之奈何?接下来,总有大臣献出锦囊妙计,刘邦言听计从,云淡风轻之间就摆脱了危局。我毫不怀疑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真实记载,尽管这种记录留给后人的感觉是:刘邦是个没有主张的人,能够成就霸业是因为身边尽是能人,他只需要听人劝吃饱饭。但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刘邦是一个极有主张和谋略的人,远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独孤信道:“汉高祖刘邦绝非泛泛之辈,与项羽、韩信相比,刘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个只会问‘为之奈何’的人,根本不算是名将。可淮南王英布在造反前却曾说过:‘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这表明英布认为刘邦的军事才能仅在韩信、彭越之下。刘邦的军事生涯大体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一是沛县起兵到投奔项梁;二是进攻关中;三是平定三秦;四是与项羽的荥阳鏖战;五是登基后消灭诸侯王。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在这五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沛县起兵到投奔项梁的阶段,刚出新手村的刘邦表现确实不好,连雍齿都啃不动。但在进攻关中的阶段,率领偏师的刘邦连续击败秦军,在蓝田歼灭了秦朝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这个战绩在秦末仅次于项羽。平定三秦的总指挥算是韩信,刘邦的表现并不突出。而在荥阳鏖战的阶段,刘邦虽然在野战中屡败于项羽,但却击败了项羽之外的楚军大将。正因为刘邦把项羽牢牢地拖在了荥阳,韩信才能顺利地经略北方。等到了消灭诸侯王的阶段,刘邦的表现就完全称得是‘威加海内’了,所有造反的诸侯王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哪怕是‘白登之围’,刘邦在战场也算是与匈奴打个平手。平心而论,韩信对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的评价算是比较准确的。可以说在秦末汉初,刘邦的军事才能也就比项羽和韩信差,超过英布、章邯等人,算是能排进当时天下前列的优秀战将了。”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