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时有不受禅让,而隐居箕山的许由和隐士巢父,周武王时有不食周栗,而饿守首阳山的隐士伯夷和叔齐,孔子时有躬耕不仕的长沮和桀溺,以及楚狂人接舆,战国时的庄周其实也算是一位闭门著书的隐者。
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儒士当然是儒家者流,侠士是墨家者流,而隐者当属道家者流。然而,隐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阶层。
有由隐而仕者,有由仕而隐者,又有由隐而仕而又隐者,有为邀名人世而隐者,也有为逃名避世而隐者,有处乱世而隐者,也有处盛世而隐者。
动机各不相同,隐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总之,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己才做隐士的。
《新唐书.隐逸传序》中把隐士分为三种:“古之隐者,大抵有三:概焉者,身藏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也;末焉者,资槁薄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佩其风而不敢加訾焉。”
细究独孤信“功成身退”心态的形成,不外乎江湖中流传的那十六个字“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他的父母杨过和小龙女二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归隐江湖,迫于无奈,最终没有实现。
独孤信心中虽有江湖,也非常认可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是他从骨子里都不喜欢热闹。如果有机会去博取功名,他肯定会当仁不让。可是当功成名就之后,他也就没有必要再身居高位了,该为自己活着了。
独孤信的心态不仅杨逍弄不明白,连与他一起长大的杨清风也不理解,当然了,现在他已经改名叫阳顶天了。独孤信一直叫独孤信,他姓独孤,他很孤独。
天月圆月缺,地花开花谢,潮水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保持固定不变。大多数人有点像升空的气球,只能不能下,也有点像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选择功成身退就要目光深远,在轰轰烈烈之际预知潜伏的危险,还要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如果贪婪心重,即使无功也希望受禄,有功又如何能身退呢?所以说,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世人无功时尚且邀功受禄,立功后更是要夸功请赏。可是独孤信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将来纵使不能实现,至少他曾经为自己的生活考虑过,他想活成最真实的自己。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