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扬雄的墓地已经残破不堪,大名鼎鼎的“子云亭”也不复存在,可是“天降大任,劳其筋骨”“扬雄牧牛”“一部《训纂》,读懂天下文章”“叶落归根,西蜀文宗”“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一个个扬雄的生平小故事,却永远流传着,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根据扬雄自述,其为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章句是西汉今文经治学特点;训诂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扬雄不讲章句,只究训诂,开创了朴实的古文家风。
今文经学者,世守师说,规规以师法章句为意,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则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以此为法。
可见冲破西汉今文章句,开创东汉古文家法,正是扬雄首开端。二是深沉好思,清静无为。
自序说:“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简易佚荡、清静无为、少嗜寡欲、淡漠荣利等等,是其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表现。
扬雄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是一个好学、深思,同时又有高尚修养的儒者。
汉赋讲究“弘丽温雅”,弘即博大,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丽即富有文彩,华美可观;温即温和含蓄,借物托意;雅即典雅,盛陈典故。总之即要求做到大气势、好文采、深寓意、大学问。
一篇好赋,往往集作者辞章、才气、哲思与数典于一体。赋其实也是文人才学识德等素质的综合表演。因此许多文人为了写出来一篇好赋,常常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为收集典故和谋篇布局,耗费十数年功夫。
张衡写《二京赋》花了十年,左思作《三都赋》用了一纪(十二年)。而扬雄在而立之年便已写成多篇,充分显示了他的高情与逸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才华、他的见识不仅被当时人认可,后世更是对他推崇备至。
综观扬雄一生,不规规以今文章句自缚,他“博览无所不见“,“默然好深湛之思“,讲明训诂,“不为章句“,抖落了俗儒曲学的陈腐之习,开创了简易朴质的东汉古文家法。
他淡于名利,潜心学术,造《玄》经,著《法言》,还长于辞赋,制作小学及史学著作,是一位十分渊博的学者,他尝说:“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技艺)“。
通天文,下明地理,中习人事,正是他自身的写照。班固评价他说:“渊哉若人,实好斯文。“一点也不夸张。
他一生著述,宗孔孟,倡儒学,反迷信,纯道统,从本体论丰富了儒学思想,是当时独步儒林的思想家,也是秦汉以下迄于五代少有的纯粹德者。
独孤信和杨逍二人从小习文练武,他们想成为一代有名的侠者,他们标榜和践行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可是诸葛亮、张良、扬雄这样的古人,何尝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习武者,往往锄强扶弱;修文者,追求以道弘人。独孤信和杨逍从扬雄的事迹中,在扬雄墓前,才领悟到要想成为侠者,不一定非要有超人一等的武力,有“为国为民”之心,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也可以成为人人敬仰的一代大侠。纵使死,也会流芳百世。侠心不死,侠骨留香。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