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诸葛亮在隆中苦学十年,学有所成后既没有北投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当时寄人篱下“名微将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就是为了证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领、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自从遇见刘备,与刘关张一起白手起家,最终如愿以偿,辅佐刘备成就了雄图霸业,继承了汉朝大统。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先主和后主都让诸葛亮当了丞相,而且全权处理国事。诸葛亮并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当时并立的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前就深受蜀汉人民爱戴,死后更是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他忠公体国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纵观三国最善用兵者,无过于曹操和司马懿。而这两个人都败在了诸葛亮手下。曹操征战一生,在陆战,无往而不胜。唯一的全败,是汉中之战,败给了诸葛亮。
司马懿也是陆战高手,几次大的国内叛乱,都是他率兵剿灭。只有遇到诸葛亮,他才屡屡吃亏,后来竟不敢再与诸葛亮交手。诸葛亮用兵,可谓三国第一人。
后人对其可是推崇备至,诗圣杜甫不仅有诗作《蜀相》赞诸葛孔明,更是在《咏怀古迹(其五)》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宋朝大诗人陆放翁也不甘居于人后,也写了一首《书愤》诗赞诸葛亮:“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独孤信和杨逍二人在诸葛草庐周围,将“隆中十景”看了个遍,更是将诸葛丞相的前世今生都讨论了一番,小杨逍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非常佩服。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