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苦笑一声,再给杨逍背了一首唐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杨逍道:“此诗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大哥哥还算有眼光!”独孤信道:“别光忙着说我,你自己也背一首不愁不苦的给我听听。”
小杨逍清了清嗓子,背出了前朝司马温公的一首名诗《过故洛阳城》:“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一边背诗一边走,他们不知不觉已到南阳附近,到了南阳就更有的说了,他们又在此处逗留许久,这次不用独孤信开口,小杨逍开口就背了唐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既然到了南阳,不看诸葛庐与没来过有什么分别呢?他们就一边打听一边找,终于找到了那个古往今来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隆中诸葛草庐。
当年刘备三顾以后,诸葛亮离开草庐,其弟诸葛均随后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故居无人管理。以后曾有户姓董的人家住进了草庐,因全家得病相继死亡,就再也无人居住了。
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到隆中,看到诸葛亮草庐已经破烂不堪,只能“觌而故墟”了,为此,刘弘曾为诸葛草庐立碣表闾。
晋穆帝升平五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习凿齿为此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
从晋到隋的三百年间,隆中诸葛亮草庐经常有人维修。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肖懋”。
唐大中三年隆中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一块,李景让撰文,孙樵写了题记。文章对诸葛亮的政绩和军事才干无限敬佩,诸葛亮死后五百多年,梁汉一带人民还在歌颂他的功德非常感慨。
唐昭宗光化三年,朝廷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在隆中立碑纪念。这时,诸葛亮草庐和武侯祠就非昔日诸葛亮草庐可比了。
到了宋朝,诸葛草庐内已有诸葛武侯塑像。大诗人苏东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遗像,写诗赞颂诸葛亮为“万乘师”。而且宋人还在那里修建了“三顾门”。
走到三顾门,小杨逍又背出了杜工部那首脍炙人口《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