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为丐帮立下了四十二条规矩,那就得让丐帮众人都得明白,都得遵守。所以执法长老的人选需要慎之又慎。
江湖的门派,或为立派长久,壮大声势;或为约束门众,行侠仗义,无不制定一些门规,一则方便门众普遍遵行,二则处理问题时有据有节。轻者罚食、面壁、断指、服药,以观后效,重者革出门庭、取其性命,以清理门户。是故少林有戒律院,丐帮虽没有戒律院这样的固定机构,可执法长老却常有常设。
说起来需要执法长老或者执法机构也很正常,少林派在中原武林屹立千年,僧俗信众实在是太多,再加半道出家的,半道还俗的,没个专门机构去统一一下纪律,待到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乱子可就大了。
丐帮帮众比起少林弟子,来源更是广泛,说是鱼龙混杂也不为过,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加入,可是他们做事的风格不同,而且人品优劣很难断定,没有执法长老把关帮内纪律,很容易造成内乱,为丐帮惹大麻烦。
有鉴于此,丐帮就得专门设置一个执法长老,而且得郑重其事地设置。世人言道:做了三年叫化,连官也不愿做,图得就是江湖这份自在。丐帮的组织本就严密,帮主之下,还有六大长老,再之下,八袋七袋以至二袋一袋不入袋,一袋管一袋,还能有多大的事?
可是丐帮能够延续数十代而不灭,正是因为他们对帮规很看重,在丐帮内部,执法长老的地位仅在帮主之下,他的权威却并不比帮主差多少。囿于帮规,有些事情连帮主也不能擅专,还是得听执法长老的意见。
当年杏子林**中,乔峰说宋长老功劳甚大,求情许他将功赎罪。可时任丐帮执法长老白世镜就是不同意,明明白白地说道:“纵有大功,亦不能赎,以免危及百代基业。”那乔峰也只能另想他法。
这些是大事,人家讲的确实也有道理:倘若人人追论旧功,便可赦免,那么什么罪行都可犯了。
可是小事呢,丐帮帮规之中,有许多事情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穿衣只能是穿鸠衣,只能走路不能骑马,吃饭不能坐在凳子,饭食尚需捣烂方食,特别是那奉立帮主时必须向帮主吐唾沫,这条帮规虽然大名鼎鼎,可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事。
可是以前的丐帮,帮规虽然制定得明明白白,执法长老也是常设常有,可连执法长老都不知道这些帮规是不是属于执法范畴,犯了这些要不要受罚。说是帮规人人要守,可第十八代帮主洪七公爱饮爱食,要他尽是向人乞讨残羹冷饭充饥,却也难以办到。
那武林中尽人皆知的奉立帮主仪式本来含义深远,“为群丐之长者,必得先受帮众之辱”,只因黄蓉不喜,即可一言而废。身为丐帮帮主,却又不喜欢丐装,在大胜关丐帮大会之,黄蓉还是淡紫绸衫,只是在不当眼处打几个补丁了事。那补丁想必不会是用粗布缝去的吧。
如果这些丐帮帮规想守就守,想不守就不守,那还算什么帮规?执法长老身为帮规的维护者,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帮众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丐帮焉能不乱?
孔夫子所倡导的价值观,已经深入到整个丐帮组织的骨头里:大仁分舵,大义分舵,大礼分舵,大智分舵,大信分舵,大勇分舵“仁义礼智信勇”,丐帮的祖师爷范丹可是接济过孔夫子的啊,传承了儒家正统管理国家的思想。
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所以即使偶尔出了几个败类,也会被丐帮内部秉承正义的大多数帮众给清除掉。可是单纯的这样靠正义帮众去铲除邪恶,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最终受害的仍然是丐帮。
独孤信等人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在整肃帮规着手。帮规整肃之后,还得把内部阶层和权力划分给弄清楚。
以前的丐帮内部是按资排辈,简单讲就是比谁衣服口袋多。这样区分的好处是比较简单醒目容易操作,另外成本还低。素不相识的帮众碰到一起行动,互相数数身的口袋,就能迅速找到资历最高的人,便于做出决策。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