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郭靖心中五味杂陈,曾经自己在成吉思汗的大帐之内与托雷结为安答,如今曾经的托雷已经去世多年,安答的儿子却一个接一个的给自己找麻烦。前面是蒙哥,现在是忽必烈。
托雷在世时就以打仗勇猛闻名于世,蒙哥和忽必烈多年的征伐,让人们看到托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虎父无犬子”,蒙哥的军事才能与乃父相比毫不逊色,忽必烈更是青出于蓝。
在领导草原大军大举南下攻打宋朝这一点上,忽必烈证明了自己是个十足的“蒙古汉子”。他把成吉思汗创立的战术同从中原和***军队那学来的围攻战术相结合,在取得战役胜利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蒙古大将。
他学习汉族文化的长处,例如他把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人的民族传统与骁勇善战相结合。
忽必烈又在传统蒙古人作战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条新战法:由于之前蒙古军队在攻破那些顽强抵抗的城池后进行了残忍地劫掠和屠城,这一做法广为人知,他充分利用汉人对于蒙古人战争方法的熟悉和了解,主动提出如果各地能够投降蒙古,蒙古人必将与汉人和平相处。忽必烈的保证,加上他对难民的善待,赢得了汉人的信任,东征西讨无往不利。
相比其在军事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忽必烈在政治上的领导能力更让人刮目相看。在他治下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此外,忽必烈还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其执政期间兴修了多条主要道路和运河。他推行仁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救济,实行国家控粮政策:在丰收年景,国家收购农民余粮,贮藏于国有粮仓之中,遇到歉收的年份则开仓放粮。他保留了汉族的官僚体制,也维护了蒙古人的特权地位。
郭靖跟忽必烈也曾面对面交谈过,对这个当时的蒙古王爷评价颇高,也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对于蒙古人的东征西讨,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郭靖两个徒大武小武为了争夺郭芙,曾因打赌贸然闯入驻扎在襄阳城外的蒙古大营,行刺当时还是蒙古四王爷的忽必烈,两人事败被抓,郭靖与杨过一起去蒙古大营营救两人,这才有了郭靖与忽必烈的一段对话。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豪杰,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站起身来,大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忽必烈道:“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我大汗不忍见南朝子民陷於疾苦之中,无人能解其倒悬,这才吊民伐罪,挥军南征,不惮烦劳。这番心意与郭叔父全无二致,可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郭靖大袖一挥,当着众人把酒碗尽数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大声怒道:“住口!你蒙古兵侵宋以来,残民之逞,白骨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说什么吊民伐罪,解民倒悬?”
忽必烈仰天长笑,说道:“郭叔父英雄无敌,我蒙古兵将提及,无不钦仰,今日亲眼得见,果真名下无虚。小王不才,不敢伤了先父之义,今日只述旧情,不谈国事如何?”
郭靖拱手道:“拖雷有子,气度宽宏,蒙古诸王无一能及,他日必膺国家重任。我有良言奉告,不知能蒙垂听否?”
忽必烈道:“愿听叔父教诲。”
郭靖叉手说道:“我南朝地广人多,崇尚气节。俊彦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来,从不屈膝异族。蒙古纵然一时疆界逞快,日后定被逐回漠北,那时元气大伤,悔之无及,愿王爷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谢明教。”
自此之后,忽必烈知道这个父亲的结义兄弟,自己的叔父,再也无法招揽,只能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了,郭靖这边也是如此打算。
独孤之后复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