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仔细想想,姜镶在榆林割据的条件还要比在大同的条件好上许多。
首先,榆林镇的巡抚去年出了缺,一直没有补上,榆林镇没有了文官守备,自然要好办许多。
其次,榆林是姜家的老巢。姜家祖上就是在榆林镇靠砍蒙古人一路攒军功窜上来的。可以说,榆林镇上下有一多半都是姜家的老相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陕西连年剿贼,附近的固原,宁夏,甘肃,三镇的兵将都被孙传庭抽调到陕南一带围剿李自成残部去了。
眼下榆林附近已经形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带,姜家在榆林要是真的搞割据,其他各镇一时半会儿根本顾不过来。
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姜家在榆林一呼百应,的确不假。但这威望是姜家的,准确的说,是姜家现任家主,大哥姜让的。在榆林镇的那些世袭将官眼里,只认姜让这个榆林镇总兵官,你姜镶是在姜让面前不过就是个弟弟。
所以这件事搞到现在,关键点落在了姜让身上。
只要姜让这个大哥打定主意支持自己,大家趁着现在各营主将惊疑不定,率领家丁冲出大同,回到榆林,那就一切都好商量!
姜让也不傻,自然明白姜镶的意思。他此时虽然恼怒,但毕竟自己是姜家家主,要为姜家全族考虑,只能跟着姜镶一条道走到黑,说道:
“哼,等回了榆林,老子再跟你小子算账!”
姜镶一听大哥这个意思,知道大哥是同意了自己据榆林而反的计划,不敢再多耽搁,生怕卫景瑗反应过来,派兵来总兵府拿人,赶忙吩咐家丁收拾细软,准备出城西逃不提。
却说卫景瑗这边,刚刚在武大烈营中落下脚没多久,就听到各营的主将陆陆续续派人回报,说是接到了卫景瑗的命令之后,各营都已派人紧锁营门,隔绝内外。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营官的人回报说,姜总兵曾试图派家丁队入营接管军队,但是被已经接到抚台军令的营官给拒绝了。
卫景瑗一听到这几条消息,后怕的冷汗都流出来了。
看来自己果然没猜错,姜镶这武夫真的要造反啊!
站在一旁还是一头雾水的武大烈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愣愣地问道:
“抚台大人,刚刚不是说建奴的奸细进了大同城了吗?您老人家怎么,怎么这么仓促就跑过来了,难不成奸细在我们营?”
卫景瑗知道武大烈就是一个只会厮杀的莽汉,跟他解释一时半会儿也解释不明白。
现在情势紧迫,卫景瑗没时间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直接命令道:“武将军,你现在速速派一营兵马护住代王府,代王很可能有危险。还有,再派人通知把守大同城门的各营,让他们赶紧封闭城门!”
武大烈被卫景瑗这番命令弄得是晕头转向,远睁着虎眼,不解地问道:“啊,抚台大人,这,这是为何啊?”
卫景瑗急的猛一拍椅背,起身吼道:“快去!这是老夫的军令!”
武大烈不比姜镶,他可是典型的大明武将,文贵武贱的价值观早就刻进了骨子里,巡抚说一,他不敢说二,现在被卫景瑗这么一吼,吓的浑身一抖擞,身子都矮了半截儿,再也不敢多问,赶忙下去安排人马,执行命令。
卫景瑗之所以如此看重代王府,是因为担心姜镶狗急跳墙,攻打代王府,挟制藩王。如果姜镶能在第一时间劫持到代王,就算朝廷最后剿灭了逆贼姜镶,也要治自己一个失陷藩王的重罪。
不过事后证明,卫景瑗还是高估了姜镶的头脑。
姜镶这人,有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顾头不顾尾,想一出是一出。
原时空位面的姜镶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见李自成势大,直接卖死了卫景瑗这个巡抚,果断投降李自成想要当新朝功臣。
结果没想到是,李自成那边眼见着要坐江山了,不欢迎他这种乱臣贼子,想要把姜镶砍了了事。最后还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张天琳替姜镶作保,李自成才饶了姜镶一条小命。
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从北京一路退回陕西之后,姜镶再一次反复,杀了救命恩人张天琳,投降了满清。
晚明太子朱慈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