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关内大涝,翌年大旱,复兴蝗灾,太宗无何,大赦天下,是以民怨渐消。然河南一带,灾情甚急,尤以许汝等地最重,加之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私吞赈灾钱粮,以至于灾情愈发严重,个别地方田内颗粒全无,百姓食不果腹。故时人多逃往陕西一带,但求安饱。
河南道中,一行难民正在那崎岖山路中缓缓前行,因其多为妇孺老幼,且队伍颇长,故而行进极慢,这便是那关内大旱无处安生方才逃荒的汝州难民了。天灾难抗,人力何为,州中年轻丁壮之人早已逃往他乡,剩下老幼,腿脚不便,却也不堪坐以待毙,遂商定日子,收拾细软锱铢,一同离去,生死一搏,听天由命。
展眼已到了晌午,太阳本就毒辣,这时更得了势,宛如一个大火球一般悬在众人头上。那些人本多为妇孺黄发,如何受得了这样的酷热?不一会儿便接二连三地中暑晕厥。那领队老者无法,不得不发令停下队伍,寻了个背阴的崖壁,令大家暂做休息,顺便照理那几个中暑之人。
那队伍刚安顿下来,其中便有一个小男孩跳将出来,跑到那领队老者面前说要水喝。那老者白眉微微一皱,却还是从身旁那骡车上取下个半鼓的牛皮袋递给了男孩,说了句:“省着点喝。”那男孩点头,接过水袋嗯了一声便跑了回去。老者追眼望去,见那男孩拿了水袋,却不喝水,正疑惑间,只见那男孩将水袋启了瓶塞,向一位躺坐在一边的妇人嘴边喂去。那妇人嘴唇微张,喉间翻动,正是刚才中暑之人中的一个。老者心中赞许,见他给那人喂水之后又跑去给其他中暑之人喂水,不禁微微点头。
那男孩名叫李奉英,年纪不过五六岁,本是个弃婴,那白眉老者便是收养之人,说起收养之事,那是武德九年六月末。
六月天公难侍,夜半雷雨交加,那老者夜正假寐欲眠,忽地传来一阵急匆匆的敲门声。他开门看去,见是一个黑衣人,一抱一牵,领了两个稚子。见他开门,不由分说便将两个孩子塞到他怀里,手里比划个不停,嘴里啊啊不断,竟是个哑巴。见老者一阵疑惑,那人着急,竟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磕起头来。
老者无法,说答应便是。说着将二子安置在榻上,转身去扶那人起来进屋,又忽感觉到那人身体颤抖,再细看去,他身上竟有一二十处刀伤,身上所穿,哪里是什么黑衣,分明是浸满了鲜血的寻常衣服,只因夜色如墨,烛火暗淡,一时竟未看出。
老者大骇,见那人脚下土地已经是一片暗红血迹,便想扶他进屋养伤,那人知他用意,连连摇头相拒,伸手指了稍大点的孩子,涨红了脸颊,才勉强吐出几个模糊的字:“李...奉...英...”又指了指仍在襁褓中的女婴道:“李...云...锦...”说着又拜了一拜,忽地起身奔了出去,老者追出门去,哪里还见得到。雨势愈急,血迹渐消,老者回屋锁门,看着床榻上酣睡的二子,只觉恍恍惚惚,如梦一场。
奉英给众人喂水之后,又唤了云锦过来,将最后一些水喂了她。然后仍是跑过去,笑嘻嘻地唤了声爷爷,举手便要交还空空如也的牛皮袋。
老者并未接过水袋,而是笑着揉了揉李奉英略显蓬乱的头发,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便如此懂事。他心中喜欢,便要说些嘉奖的话语,正要开口,却听得身后一阵利器破风之声,身子刚转过去,便迎面飞来一箭,正将他穿颅而过,登时毙命。
奉英正待爷爷夸奖,忽见他被人射死,顿时吓得跌坐在地上。只听得百十步外马鸣萧萧,原是一群巡山的强盗。那些强盗共二十多人,其中多是当地的泼皮没落户,因好吃懒做,又遇天灾,无可奈何之下,竟围山筑寨,做起杀人放火的勾当来。今日他们巡山,看到这一帮流民,不由得像恶狼一般扑将过来。
归鸿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