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舜和拓跋燕很少出门,更很少一起出门,上一次两人一起出去,还要追溯到虎豹骑大胜入城的那次。只是最近,刘舜和拓跋燕接了许多曹军中的分包,所以出门要比平日多一些。
分包是一个新词,是随着曹昂率军来到颍阴之后开始流行起来的。曹军中总管后勤辎重的乃是贾诩,贾诩人老成精,依着曹昂对军中后勤的规划和设计,在春耕补种完成之后,贾诩便陆续将军中所需的藤席竹席、棉被、背包、绑带乃至衣裤鞋袜等等全部向颍阴城中的百姓分包下去。
贾诩先是贴出告示,并让各里长晓谕各里百姓。三日后,令军中的绣娘和工匠将需要的各种器物做了样子出来,又一连十日,在颍阴县衙讲解分包的形式、验收的标准和流程,当然还有报酬。报酬形式多样,最实际的是金钱和粮食,其它的也有许多各式的铁制工具和日常百货。分包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颍阴县提供材料,百姓只负责缝制,并依据缝制的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收取加工报酬;一种是自己准备材料进行缝制,同样依旧缝制的质量收取全额报酬。当然,后一种的报酬要远远多过第一种的报酬。
刘舜和拓跋燕当然只能选择前一种,他们是从外面流落到颍阴的难民,自然没有储蓄来置办麻布与棉衣。但前一种分包虽然报酬少,但是审核条件非常多,最主要的两条,一要住在颍阴城中,二要有军官或官吏的担保。好在这两条,刘舜和拓跋燕都能满足。
一开始都是拓跋燕出面,从颍阴县衙领了材料回来,与刘舜一起编织藤席和缝制衣物。刘舜虽是出身州牧之家,但其父刘虞一向清廉自律,家中衣物器具也常常是自制,所以刘舜对这些编席织物的伙计并不陌生,一双手也并不是大户小姐家那样的纤纤玉手如玉笋如葱白,而是老茧丛生,有织物编席所留,也有练剑拉弓所留。这些日子以来,刘舜与拓跋燕接受分包,每每交货都被评为上等,主管后勤的曹军军官一直询问两人是否愿意多接,并愿意增加报酬,但两人力薄,只能委婉拒绝。
这一日,董侯身体大好,已可以站立行走,也可以拿剑做些练习,足以自保。于是刘舜便向董侯说了,与拓跋燕一起带着做好的藤席和背包向颍阴县衙而去。
分包这一手,再次让刘舜和董侯大开眼界,暗自吃惊不已。连日来刘舜与董侯讨论,觉得分包与国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国债是募钱还钱,分包是发货收货,看似不同,但同样的是发民之力,同样的是留利于民,同样的是凝民之心。国债使的曹昂建立骁卫营铁军,以一万士卒野战生扛四万仲氏军精锐而军阵不移;分包会给曹昂带来什么?最直接的眼见的是颍阴百姓心归曹氏,等这种模式在颍川推展开来,整个颍川归心曹氏,也只是瞬息之间。无他,因为分包,可以让百姓们收获钱粮,更可以学到许多新颖事务的编制之法。
是的,曹军分包出来的器物,虽然有民间军中常见之物,但更多的是连董侯四人都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比如背包,用带浆的粗布和皮革制成的背包,分隔兜囊极多,一个背包,几乎可以将一个士兵三日的棉被藤席以及各种军需全部挂上装尽,据说有的背包还会在军中加装铁撑,协助背负。虽然董侯和刘舜不知道为何加装铁撑之后反而能减轻背负,但这个前所未见的背包,已经让拓跋野赞不绝口,几乎每日都背着回家,琢磨着哪里应该放什么样的东西,取用的时候才更方便,据拓跋野说,军中在征集放置取用最合理便捷的方式,谁的方式被军中采用,直接会记功一等。
如背包这种新颖器物,百姓学会之后,自然也可以随意仿制,做的好的,大可以售卖,这便是一种生计。至于其他的藤席、衣裤、水囊等等,也常常推陈出新。昨日拓跋燕领料回来时说,军中又在发包木活,县衙摆出来了好几种胡凳胡桌,许多都可以折叠装车,极其方便。于是刘舜便动了心,想亲眼见见。三人吃了午饭,刘舜又嘱咐董侯几句之后,便暗中揣了短剑,与拓跋燕向着县衙而来。
刘舜总是听拓跋燕说起验收的事情,但有些细节总不明白,今日到了县衙,先看了贴在县衙左院的布告,才恍然大悟。
三国烟云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