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辰国实行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也有纸币‘银票’,但‘交子银票’大辰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通货膨胀,贬值极快,百姓已经嫌弃之极,在市场主要流行的还是铜币和银两。
所以赵易轩想要直接发行纸币会面对非常大的阻力,毕竟老百姓对纸币极为抵制,所以赵易轩只能循序渐进。想法是:先制造银币和铜币,废两改元。然后在政府机构和军队内推行‘粮票’‘盐票’‘布票’‘煤票’之类的‘代金券’‘兑换券’,保证这些代币能兑换到米、盐、布、煤,等到建立了百姓认可的纸币信用的时候在推出相应的纸币。
由于实行金本位的基础条件不足,桃园市当然要实行银本位制度,不管是‘银元’还是‘铜币’制造技术难度都不高,冲床都是现成的,首先定好款式,正面‘大辰’国号,反面‘一元’文字,加上防伪图案和为了防止‘剪边’和‘磨屑’的花纹滚边,基本上就设计完成了。其实就算不加花纹,按现在大辰国的技术水平也没有人能够仿制的,作为基本货币的银元,重量为27克,比大辰国的一两略轻些,但银用的却是875银,当然在大辰875银就算是‘足银’了。再有辅币半圆,用的就是六成银了,重量也同比下降。然后是铜合金的二角和一角,五分、一分和半分用的是不锈钢镍币材质的钢镚。
由于赵易轩的白银储备不多,但也勉强够用了,也就花了几天时间大约储备的一百多万两白银就全部被冲压成了一元和半元的银币,赵易轩不缺铁不锈钢的技术也是现成的,五分、一分和半分的分币也可以大量制造,只是二角和一角的辅币需要大量的铜,虽然桃园山上就有铜矿,但工业、电力、武器制造对铜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铜需求是依赖进口的,再用来造币,自己手里的这点铜就有点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除了降低铜币的铜含量,用铜二锌一铸造初始的一部分储备币之外。只能采用回收市场上一部分铜币再铸造一部分新币的办法。
然后就是新币的发放和推行了,赵易轩自己的领地是比较简单的,强制方法和推行也就是了,也没引起太大的反对,在工厂的产业工人和军队的战士眼中,也就是那么回事,一样是明晃晃的银子,而且精致的造型统一的重量比大辰国的银两好用太多了,并且官方统一发信免去了辨别银子成色的苦恼,倒是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包括本地来桃园市做生意的和讨营生的本地土著也很快爱上了这新款‘江东王造币’,在赵易轩的关说下,东莱郡的清源府、清江县、琅琊县包括隔壁的东海郡市场上都出现了江东王造币“银元”。而且在李明羽、李宗臣、李明赋一干李家官员的推动下,一部分劣币很快就被出现了被淘汰出江东区域的趋势,赵易轩适机推出政策,市场上的‘铜钱’可以根据其本身的品质和含铜量按一定比例兑换‘新钱’,江东市场上的铜币开始向赵易轩的江东铸币局回笼,然后又重新被铸造成了新版铜锌合金角币,不但解决了赵易轩铸币铜需求不足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一点不小的盈余。
在桃园市的商会里,赵长贵和魏大富一干人难得地碰头到了一起,关于和商人贸易统一用江东新钱‘银元’结算的问题,赵易轩特意约了一批又身份的商人来开个碰头会,当然要过大皇子和太子这些高官显贵这一关。这些身份显赫的商人们拿到了江东王推行的‘样钱’。包括三、四皇子派系的商人钱聚由和宰相谢长苏家的谢登科,连皇家御用商人盛怀先都出现了,由于赵易轩的生意越做越大,父皇的这条高枝当然得攀一攀,可以说今天商会里聚集了大辰国身份最高的一群商人。
然后他们被告知以后和我老五家做生意,要用这江东铸‘银元’结算。这些古代商人们显然还不懂贸易结算权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一样是银子,只要交易的是真金白银就没问题。
大辰帝国浮生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