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土指土官,流则是朝廷设立的流官,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委派朝廷官员,建造兵营,兴办学校,编造户口,使其能和其他当地居民融洽相处,从而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该地区政治经济落后的现状,最终实现民族大融合巩固朝廷的统治。这其中控制与改善哪一个目的性更强一些,其实在凌远眼里并不重要,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论朝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又是否太过急功近利,改土归流都是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何况无论历朝历代,巩固政权都是朝廷第一要务,实在没有什么可诟病的。
实际上造成目前这种夷汉关系紧张状况的原因要复杂得多,远不是凌远所想的那么简单,这其中自然有朝廷恩有余而威不足的招抚政策原因,过于宽容优渥的招抚政策甚而造成了这些少数民族‘因夷而贵’、‘因犯而养’刁民心理,而其反面却往往又是矫枉过正的滚滚人头,一抚一剿走向两个极端导致民族矛盾越来越深以致难以调和。民族差异是天然存在的,短时间内谁也改变不了,但究其根本原因,以凌远站在汉人立场来看还是要从这些土著自身上找问题,过度追求自我存在只是外在表现,国家观念淡薄对朝廷没有归属感,普遍存在因夷而贵、因犯而养的刁民心理才是核心主因。基于这种心理,分分合合在都掌蛮而言就真如过家家一般的儿戏。基于这种认识,凌远心里对他们自也不会生出丝毫的同情,想法甚至比改土归流还更要激进些,他倒更欣赏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的狠辣手段和那一句颇受争议的名言,‘我就是要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当然,这个念头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
“可你们呢?你们又做了什么?官逼民反官逼民反,究竟是朝廷要逼反你们,还是你们挟夷自重逼迫朝廷来剿!”,一时热血上头终还是吼了出来。
“汉人,没好官!”,许是被凌远的气势所摄,沉默良久阿二才闷闷地哼一声。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汉人中出几个贪官污吏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在所难免,但更多的还是一心为民的好官,‘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于大人,七下西洋经略海外扬我华夏威仪‘衔使绝域,不辱使命’的郑和郑大人,‘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鞠躬尽瘁效忠国事的无双国士张居正张大人,南征倭寇北御鞑靼‘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的不世名将戚继光戚将军,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的海瑞海大人,我大明这样的好官数不胜数。
“身为一县父母,汉人,都掌蛮,手心手背都是肉,若是只一味从自身角度去看问题去品评官员,有失偏颇也有失公允”,话说得情深意恳,好似这大明天下都是清官能臣一般,凌远心里却暗暗叹了口气,但屁股决定脑袋,目前的身份所处的位置却又不能不这么说。历史上都掌蛮最终被明王朝消灭的一大原因就是无能官员的失败管理,在成化元年国子监学录黄明善在《平蛮三册》中就曾提出设置土司,但是未能实行,都掌蛮被骗不得不起兵反抗,后来周洪谟再次提议,执行该提议的四川巡抚汪浩和都督芮成却受当地汉人蒙蔽,背信弃义,欲趁机除去前来商议有关事宜的土司,都掌蛮奋而反抗,招纳失败。在汪浩带头的‘杀降要功’之下,后来的巡抚黄琛、夏埙、张瓒、孙仁、刘璋、谢世元等也都采取同样的方式,加大对都掌蛮的围剿,但都是无功而返。至于后来的招抚政策却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是让都蛮逐渐坐大终成大患。如果这其中有一步走对了,也就不致出现最后那个最坏的结果了。
又是一阵死寂般的沉默,阿大最终还是摇摇头,“汉人,信不过!”。
一本万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