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岛的火炮作坊,郑成功召唤过来的英格兰火炮工匠带来了新的冶金技术、铸炮工具,17世纪中期钻膛法工艺有所发展,数学家可以手算出较为复杂的弹道公式。较为遗憾的是铸炮工匠还无法运用数学的理论研究在火炮铸造上,人工的成分依然较高。
应郑成功的要求,这些召唤过来的工匠要将冶金、铸炮技术传授给本土招募的工匠,让郑成功麾下的工匠学会自主铸造火炮。
郑成功令他们铸造的第一门火炮是12磅的铁铸加农炮。
按照17世纪西欧三十年战争的经验教训,郑成功记得每千人搭配1到2门火炮为最优解。这里的千人是陆军,而不是海军。
他的部众大约有13000人,所以应该要有20门左右的新式野战炮。
20门火炮看上去很少,不过火炮在陆地上的运输是一个极大的负担,需要几匹马甚至是几十匹马运输一门火炮和弹药,行进非常缓慢。
郑成功见到几十个工匠拼尽老命才锻造出来的第一门12磅火炮,发现它的确颇为沉重,重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斤,加上实心弹等物资、炮队编组,至少需要十匹马甚至是二十匹马为它服务。
而且一旦固定了火炮阵地,想要转移似乎非常困难。
郑成功抚摸冰冷的炮身:“炮是好炮,只可惜太重了,用来攻城、守城不错,用于快速机动迂回则略显不足。”
郑成功看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人自己制造的铁炮,再比较荷兰人、葡萄牙人卖给郑家的次品,感受到了差距。
几十个火炮工匠因为连夜在金门岛铸造火炮而精神疲倦,有人问道:“大人,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制造这种款式的火炮吗?”
“让我再想想……”
郑成功手中马匹数量不多,一门12磅炮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还要制造更多吗?
以后还得想办法虏获一批马匹,用它们牵引火炮。
“我希望在出征前能够制造出轻便一点的6磅火炮。12磅火炮则再添一门。”
理论上3磅火炮的机动力更强,但是岭南地区村寨林立,3磅火炮威力显得有些不足。
郑成功要求这群工匠在出征前将铁炮的数量增加到两门,同时铸造四门6磅火炮,合计六门新式铁炮装备神机营,正好做到每千人两门火炮。
至于旧式规格不一的野战火炮,郑成功将其划分给其他营。
在对神机营训练之时,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炮兵连,使用一门红夷大炮进行训练。
郑家常年在东南沿海活动,接触过大明、荷兰、葡萄牙、英格兰的火炮,自己的战船上也装备有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购买的火炮,找到合格的火炮手并不困难。
郑芝龙年轻的时候纵横东南沿海,给郑成功留下的底子和人脉还是颇为雄厚。
郑鸿逵是郑芝龙时代的元老,他见到火炮作坊竟然自产出比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购买的火炮还要精良的产品,大为惊讶。
“真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找来这一批工匠……以前红毛人卖这样一门铸铁的红夷大炮给我们,价格昂贵。而我们自己生产,原料、工钱还不到支付给红毛人的一半。甚至它比红毛人卖给我们的火炮还要可靠许多。”
“叔父,让我们的火炮手试验一番它的威力。”
郑成功与郑鸿逵对这一门重达3000斤的重炮威力充满期待,他们还专程带来了一组火炮手。
火炮手按照训练,将火炮对准了一面木盾。
火药和12磅重的实心弹从炮膛前方装填而入,火炮手点燃引信。
轰!伴随着一声巨响,炮口冒出浓烟,巨大的后坐力让它向后位移。
郑成功看向木盾,百米外的木盾上已经出现了一个窟窿。
郑鸿逵感慨道:“听说清兵主力攻城时善用楯车,覆盖牛皮、铁片,碗口铳、小炮不能击穿。唯一能够对付楯车者,唯有红夷大炮。”
郑成功不可置否,要对付楯车,没有比重炮更好的火器。
郑鸿逵和其他将领一样,将欧式造型的重炮全部视为红夷大炮。
带着工业系统回南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