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大多由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阿难”讲述,他跟随师傅时间最长,一般佛经开头大都有“如是我闻”四字。释迦牟尼在哪里吃的饭,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在场的都有谁,问的谁什么话,谁又是怎么回答的,弟子问释迦牟尼,师傅又是怎么回答的,事无巨细。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内门弟子,得到孔子真传的),而释迦牟尼弟子数不清,前后听过他讲经的不得有几十万,得到真传的主要是十大弟子。而且十大弟子还不是得到的一种真传,每人几乎都不一样,造成后人觉得怎么前后矛盾,说法不一,佛经卷帙浩繁,汗牛充栋。
到了中国成了佛分八宗,每一个宗派里又有几个分支。假如你分辨力不强,一会就把你绕糊涂了。
到了后来,随着中原势力的强大,影响周边小国,小国有好多成了中原势力的附属国,而中原大国实力大的的时候,形成了朝贡体制,小国就把自己国家得到的释迦牟尼的舍利子,送到中原。现在法空大师正是到各国去拜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并抄录佛经,以期汇总、整理、研究。
而王树和王刚只所以在岘港停留这么长时间,那就是王璨的战略布局了。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只所以控制不住交趾,交趾降了复叛,叛了复降,没把握住地理上的节点,陷入河内平原的泥潭之中,汉越杂居之地,确实河内平原富饶,造成历代帝王和名将目光短浅,只盯住这块肥肉。而岘港控制不住,岘港以南大片区域,给了他们修养生息的空间,养好了伤,积蓄了力量,就反攻交趾,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就打一阵,夺回来,弱的时候,他们就称王,等待下一个中原王朝兴替完了,历史的车轮和宿命轮回再来一遍。
等到阿拉伯势力强大的时候,一扫东南亚诸国,基督国家强大的时候,又把东南亚诸国扫一遍,成了殖民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冲突,造成很多悲剧。而从骨子里信仰佛的也许只余中原,佛祖保佑。举头三尺有神明,轮回,终生平等。干点小坏事,心中就有愧疚感。其他诸人,哈哈。
王璨来到汉末三国,没有袁隆平大师,稻米产量不高,中原大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没有高产的稻米、地瓜、玉米,怎么办?除了指望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去研究,去改良现有的五谷杂粮,剩下的那就去找吧。
占城(古代称临邑,又称占婆,唐朝之后五代改称占城,本书叫占城),地处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气候湿润,催生许多物种进化和变异。而占城稻就是其中之一,占城稻优点多多,成熟期短,一年三熟,甚至四熟,并且抗虫害。在这个汉末时代刚刚出现,并培育成熟,在占城国小范围内推广开来,估计再有一二百年,在整个占城国全面发展,再有几百年传到河内平原。到了河内发展个一两百年,河内平原普及开了。再过个几百年传到广州福建沿海,那就到了明朝,再在福建发展个一两百年,传入中原内地,那时中原就是大清朝了。
在古代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一般在五公里范围内活动,有一多半人,甚至80%以上没进过县城。占城稻这么好的东西,包括高产的地瓜,土豆发展经历类似。从成熟出现,到全面普及推广,用了差不多一千五百年时间。有的文化和绝招,随着时间的推移,斩断了传承,只留下传说。而王树和王刚大力修建的岘港,正好是交趾的七寸之地,掐断了越南南北流通。王树故计重施,招募岘港北部,还属于大汉治下的民众修建港口,建立工厂,生产罐头等民生经济以工代赈济,给工钱,用以带动和发展岘港周边经济,经过半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王树和王刚等人来到南方一开始不怎么适应,过了好一阵才缓过来,慢慢地有点开始喜欢这里。宋代.苏东坡有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王树感谢主公发明的硝石制冰技术,在冰上放个铜盆,再把荔枝放进盆里,半个小时后,经过冰镇的荔枝放进嘴里,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那个甘甜爽口,暑气为之一消,从全身毛孔里透着舒爽。
交州长史刘巴和副官程秉看到王树二人,享受的神情,王树请刘巴和程秉也吃了几颗,二人也是大吃一惊,说道“好吃,好吃,可是大热天,哪来的冰呢?”
汉末风华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