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对溶液进行水浴蒸馏就可以将四氯化碳先蒸发出去,剩下的就是碘了。
碘搞定了,溴还要稍微麻烦一点。为了提取溴,黄庆让人收集海藻的同时还运回来了不少海水,据黄庆所知,海水的含溴量相对是比较大的。本来提取碘的海藻里面也含有溴,但黄庆发现含量貌似不太高,在分离碘的时候溴比四氯化碳还要先蒸发,只收集到很少的一点点,将来用量大了还是要从海水中提取,反正要做,先试验一下总没有错。
虽然黄庆是在重庆上的高中,没有用海水做过这个实验,但是却在某次考试中见到过这个题目,因此印象还比较深。现在各种器具基本齐全,所需要的硫酸,纯碱,四氯化碳,氯气等等也基本齐备了,只要照着程序来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得到了溴和碘就好办了,溴和碘分别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溴化钾和碘化钾,至于另外还会生成什么黄庆暂时不会去考虑的,只要有这两样就够了。至于氢氧化钾,简单的很,草木灰和石灰水反应就能得到。
有了溴化钾和碘化钾,然后分别与硝酸银发生反应,应该就能得到最终需要的溴化银和碘化银了,这样,发展照相事业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剩下的就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了。
直接将溴化银和碘化银涂到纸上显然是不行的,黄庆虽然没接触过照相机,但是胶卷这个东西至少是知道的,另外小时候还见过并玩过放电影的那种胶片。化学老师还讲过那些玩意最早是用什么火棉胶涂上感光材料做成的,不过用胶卷拍照的话还要洗照片,这个黄庆真是一窍不通。因此,黄庆准备试验的是直接将溴化银和碘化银弄到纸上直接成像,看看到底拍出来的是什么玩意,反正只是试验嘛,成与不成都无所谓,慢慢摸索吧,后世摄影两百年的历史,想必也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吧?绝对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毕竟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现在黄庆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见识上,绝对都甩十九世纪那帮人好几条街,这已经算是开挂了,相信一定会比那帮人少走很多弯路。
胶卷胶片都有个胶字,从字面上来理解肯定是与胶有关,可以想见感光材料应该就是先混合到胶水里面然后再涂上去的,不管是不是,黄庆想要将溴化银和碘化银弄到纸上,目前看来用胶水也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这个时代也是有人专门熬胶的,毕竟不可能粘什么都用浆糊,比如木匠粘合木板用浆糊显然是不成的,还有其他行业很多也会用到胶,黄庆只是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哪儿有熬胶的了。
黄庆亲自去选择了粘度最高,透明度也最高的一种胶,通过加热融化之后将溴化银和碘化银按一定比例混入胶水内并尽量搅拌均匀,然后将胶水均匀地涂到一张硬纸上,当然,这一切工作都在暗室里面进行,感光材料怕光这一点黄庆还是懂得的。
晾干之后,黄庆通过照相机顶上的口子将这张硬纸装进照相机里面,这道口子是一条长约十五公分,宽约半公分的缝隙,是黄庆留着放相纸的,放的时候将遮盖口子的盖子打开,放入相纸之后再盖上就行了。
第一次正式的照相试验的对象是宋应星老爷子,这主要是为了向这位老科学家致敬。运气不错,今天恰好遇到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好日子,用手机拍过照的黄庆知道这种日子照出来的效果最好,在温暖的阳光下,黄庆给宋应星拍下了这张历史性的照片。
黄庆虽然没用照相机照过相,但作为一个准学霸,高中化学基本还是吃透了的,照相的原理稍微想一想也能明白,并不是这样拍下来就完了,还有一些程序是必须的,比如怎样将相纸上成的像显现出来并定型。
和谐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