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解缙这段小插曲,朱允炆回过头来,找了一点有关棉纺织的材料。
棉纺织的确是一个大杀器,目前,棉纺织品可能刚刚进入英格兰,也可能还没进入。英格兰的文献中首次提到棉花是在1514年,现在英格兰仍然是毛纺织业的天下。
看一看英国产业的进步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毛纺织业的大发展是十五、十六世纪的事,虽然英格兰的毛纺织在十四世纪就已经很繁荣了。伴随着毛纺织业而来的就是“羊吃人”的发生,这是士绅逐渐收拢土地,在农业上实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开始。
等到十七、十世纪圈地运动差不多完成了,棉纺织开始冲击毛纺织,英国开始大肆的种植棉花,规模化生产的棉花面对欧洲大陆上仍然是小农生产的棉花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的非常快。
因为印度的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气候适宜,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带回来棉织品对英国本土的棉纺织工业造成了冲击。后来英国议院就通过法案,禁止印度和中国的棉织品在英国销售,但这没有产生效果。然后议院就通过了一项更为严苛的法律,禁止人们穿棉纺织品做的衣物。
这项法令影响深远,欧洲和英国的工匠开始仿造印度的棉织品,生产棉麻混纺的布料,英国的棉纺织发展的尤其快。到了十世纪,一切条件都成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
朱允炆相信中国人内心的贪欲一点也不比欧洲人少,只要放开,大明就能把整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与英国不同的是,大明是个庞然大物,又有朱允炆的引导,即使那些同时代的帝国也比不过开挂的大明,更不用说小小的英国了。
不过现在朱允炆还不想同内阁商量这件事,多种植棉花很简单,只是朱允炆一句话的事,再加上之前朱元璋也是不遗余力的鼓励棉花的种植,下面的官员和农民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难的是让士绅地主种棉花。
这些老顽固属于打着不走赶着倒退,被儒家学说荼毒至深,就只想做一个耕读世家,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二亩六分地,再变成三亩九分地。佃农多多益善,最好全是黑户。就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当官了就会有人举荐,不想当官就回家著书,哪怕是改朝换代,皇帝也得样张他们这些个读书人。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啊,造纸机和印刷机的发明极大地降低了读书的成本,以前的知识不值钱了,本来就不是多么秘密的东西,只不过是以前书籍太贵寻常人买不起,才会被一小撮人垄断。
现在能够识字的都能买得起报纸,不识字的也可以去酒馆听说书人读报纸,是的,说书人现在改行了,改读报纸了,不用专门记忆,每天买一份来读就行,省时省力,赚的钱一点都不少。
在朱允炆的建议下,现在大明日报每天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既有时政,又有历史小故事;有文学,也有农学。王科甚至在报纸上发过很多技术上的文章,人们照样听的有滋有味。
不论哪朝哪代,天子脚下总是最先感受到政策的变化,不管是造纸机印刷机,还是《战争论和《初等数学,都在应天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尤其是在知道了明年的科举会考《战争论和《初等数学中的内容后,这两本书一度卖脱销了。
好在现在制造厂的效率挺好,在应天府及应天府周边的造纸机和印刷机出现饱和的迹象后,朱允炆就开始了对国子监印刷厂的扩张,增加了几百台造纸机和印刷机,印刷效率百倍千倍的提高,满足了应天府对这两本书的需求。
说起来也奇怪,应天府的豪商也不少,却没有建立大型的造纸厂和印刷厂的,多的也就是几十台,虽然数量也不少,但比起国子监来差远了。国子监印刷厂越是扩张,商人们的印刷厂就越是缩小,这是害怕国子监?还是害怕朱允炆?竟然主动让出这么大的市场。
应天府周围的印刷行业倒是挺繁荣的,大大小小的印刷厂有不少,离着应天府近,很容易就买到印刷机。
至于那些读了《战争论和《初等数学的人思想上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朱允炆就不太清楚了。思想改变了也看不出来,锦衣卫不可能监控到每一个人。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