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过去五年了,现在能有多少人?”朱允炆摸了摸下巴,“洪武二十四年是户一千零六十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两年就涨了三百多万?现在五年过去了,这几年也没什么天灾人祸的,人口涨了有没有一千万?”
“卓爱卿,明年要不要在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臣以为没有必要,如今各地的移民还未停止,人口流动性大,普查起来也不方便,耗时耗力。”卓敬是正三品的官,回答这种国家大事一点毛病没有。
“洪武年间移民不也一直在进行吗?怎么到朕这里就行不通了?”
“陛下,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必对人口如此清楚明白。过几年再普查也没有问题。”
朱允炆也就是随口一提,也没非要坚持。等他什么时候把户籍给改了,那时候再重新进行人口普查,意义更大一点。现在的土地兼并也不严重,全国地主总体上来说还算老实,小农占着全国的大部分土地。毕竟还是明初,还没那么腐烂。
想起土地来,朱允炆接着问:“大明地主士绅占有多少土地?”
“回陛下,我朝地主占全部耕地的四成左右,自耕农占全部耕地的六成,这也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如今有何变化还不太清楚。”
占四成居然就算是少的了,大明的地主是有多有钱啊,地租全让地主收去了,没有地主的地租,大明的税收能提高一成,朱允炆在心里暗暗吐槽,这群毒瘤,恶棍,挖大明的墙角,薅大明的羊毛。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皇庄这东西,只有官田,而官田并不是属于皇帝的,而是属于官府的。虽然说官府就是皇帝的办公机构,其中还是有所差别的。也就是说朱允炆没有自己的地,现在朱允炆面前的就是官田。
所谓官田,简单来说,官府是地主,不仅收官府应该收的税,还收地租,地租还很重。要不然说地主是毒瘤呢,不思进取还占着大明的财富。
什么时候大明的士绅跟德国的容克贵族一样就好了,你占着财富没关系,但你得做点贡献啊,有进取心啊。现在大明的地主叫做耕读世家,只想着读书,读那些书有个屁用。
果然科举不改不行,朱允炆一边沿着地界走一边胡思乱想。
走着走着,朱允炆看见了棉花地,这让他喜出望外,这可是好东西啊,改变世界的棉花啊。
“前面是谁家的棉花地?过去看看。”朱允炆挺高兴。
走过去一看,地里有人在采棉花呢,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小子,是他儿子吧。
“这位夫人,小生有礼了。”朱允炆走过去行了一礼。
那中年妇女看到朱允炆一副大户人家的样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当不得当不得,我就是一平民百姓,叫什么夫人,你就叫我刘周氏。”
“你这采的可是棉花?”
“对,这是棉花,想不到公子连棉花都识得,不过我们都叫它木棉。”
朱允炆尴尬的咳嗽了一声,总感觉这句话是在讽刺他。
“据小生所知,这是官田吧,可以种植木棉吗?”
“可以,这两年才种的,官府让我们种,给种子,还不纳税。官府的老爷说这是天子鼓励的,种子也是天子给的。可怜天子没有长命百岁,现在安定多了,这可都是天子带来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说着就开始抹泪。
朱允炆见了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只能转移话题:“这棉花收成好吗?”
“我也不知道怎么算好,不过能做成棉衣冬天可暖和了,剩余的也卖不出去,我也是做成棉衣给街坊邻居。”
“卖不出去?这棉花没人收吗?”朱允炆感觉有些诧异。
“没有,这里都没有种的,你看看只有我一家种,谁会来收?”
“那其他人怎么没有种的,又不用纳税?”
“这不就是因为没有人收吗,有人收的话肯定很多人种,现在的地够用。”
朱允炆知道朱元璋一直在鼓励棉桑麻的种植,现在来看,种的比例仍然不高,产业链还没形成,朱允炆觉得自己又有事干了。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