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
赵顼将一本奏折递给王安石,道:“这是一本弹劾募役法的折子,卿先看看。”
本来正常来说,皇帝是不应该将这种折子私底下给王安石看的,他这么做,主要也是笼络人心,表示他和王安石君臣之间“毫无间隙”。
王安石接过折子,低着头看了起来,越看眉头皱的越深,当看到“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一句时,忍不住骂起来:“苏轼真会挑拨离间!”
他将折子合起,恭敬地交还给皇帝后,道:“陛下,臣等推出的募役法绝没有任何贬低士大夫的意思。苏轼一向反对新法,今日不过是借题发挥,还请陛下明鉴。”
赵顼道:“王卿之心,我当然明白。不过悠悠众口,堵也是堵不住。朕担心除了苏轼,其他臣工也会借机发难,王卿还要早想应对之法才是。”
王安石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处理妥当。”
第二天早朝,苏轼还没有等来皇帝对他折子的批复,却被御史谢景温弹劾,弹劾的内容很简单:说他疏于处理政事,尸位素餐,白食俸禄,请求将苏轼罢官。
这摆明是冤枉之词。旧党一群人冯京、韩维等极力替苏轼辩护。这份弹劾也就不了了之。
苏轼对此只是无所谓的笑笑,瞎眼也能看得出来,这是王安石借谢景温在警告他。
然而,事情并没有终了。
不知谁将这件事泄漏到了抗新社,并言之凿凿说陛下要罢苏公的官职。
抗新社的学子们再也坐不住了。
原本他们还期待着苏公上书之后皇帝能有一个叫大家满意的答复,可惜答复没有等到,等到的反而是皇帝要罢苏公的官职!
他们群情激奋。以郭骏、魏凡、许期、管硕等抗新社的骨干领头,汴京国子监、汴京书院、甚至科学书院的不少学子都聚集起来,跑到登闻鼓院击鼓鸣冤,一是要求皇帝废除募役法,二是要为苏轼伸冤。
估摸有两三百个学子站在院前,由郭骏代表大家去击鼓。
登闻鼓院哪里见过这种事情,主管的官员闭门不出,只派了一个节级来接状纸,然后便叫学子们回去等着。学子们哪里肯走,一直在院外等着答复。
主管官员只得从后门离开,拿着状纸立即去见了王安石。
王安石看了大怒,立即带着状纸去见了宋神宗赵顼。
赵顼将学子的状纸看完,放到一旁,问道:“王卿如何看学子的状纸?”
王安石道:“定是有人挑拨学子们闹事!”
赵顼皱着眉头,挑拨闹事当然是要彻查的,不过不是眼下。眼下最紧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他立即对内侍道:“立即叫冯京、刘庠、曾布、邓绾、古瑞……到殿前议事。”
古瑞此时正在火药窑子作忙着,此地离皇宫较远,所以他是最后一个到崇政殿的。他到的时候,殿前已经站了十来个人,新旧两党的代表都有。
他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还以为又有哪个地方的使节来了或是又要打仗了呢。向皇帝和地位更高的大臣见过礼,他默不作声地站到一旁,等着皇帝发话。
赵顼道:“人都到齐了。可能有些卿家知道了,有些卿家还不知道——有几百个学子现在围在登闻鼓院外面,他们联名向朝廷递状纸,一是要求废除募役法,二是要替苏轼伸冤。众卿如何看?”
王安石率先站了出来,冷冷道:“这些学子年少气盛,不谙世事,被人当了枪使!募役法一改以往死板的轮流充役制度,不仅灵活有助于农业生产,而且充实了国库。学子们不了解实情,贸然反对乃是不该。第二说要为苏轼伸冤,更是无稽之谈,苏轼有何冤可伸?若是被御史弹劾就要伸冤,那陛下不是天天都能接到伸冤的状纸?可笑!”
冯京道:“陛下,学子们反对募役法,其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不了解实情。诚然,募役法对农业生产和增加国库收入都有益处。然而,却叫天下有功名的士子们寒心。自太祖以来,除官家外,士大夫在我朝地位崇高,但募役法一出,士大夫们便与更夫渔翁相同,都要缴纳役钱,广大的学子因此愤怒也情有可原。”
峥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