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二十来岁,风华正茂,穿着青色官服,麦色的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见父亲进来急忙跪下:“儿子张鑫给父亲大人请安。”
“哈哈哈哈,什么风把我儿子吹来的?”小舍扶起亮亮。
“儿子奉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之邀,前去松花江畔阿什哈达船厂。”
“哦,在松花江右岸,当年你爹奉皇上之令去那附近找过石碑。”
如意又笑了:“又依老卖老了,你上回去时还永乐年代,现在已经是宣德时期了。”
如意当面抬他杠,本来他早生气了,今天儿子在,他乐呢:“也是,都隔了二代了,我家儿子也都这么大了,一个个有出息,我老头子也该告老回乡享清福了。”
张王氏从后院过来,其它没听清楚,小舍要享福的话正入她耳中,她也顾不上孙子刚来,用拐仗在仙桌上敲得应天响:“啥,你四十多点就装老了,你辞官,阳阳怎么办,囡囡怎么办?”
红瑶急忙上前劝道:“婆太太,当家的是开玩笑的,他想辞皇上都不准奏。”
亮亮也劝着:“奶奶,我在南京就听得皇上宠着爹呢,爹不会退下的。”
亮亮拿出两只南京咸水鹅:“奶奶,这是你最喜欢吃的,最近那爿店在装修,做得少,灵雨是半夜去排队买的。”
张王氏张开没了牙的嘴巴:“这里不争气,吃不了啦。”
小舍不舍得娘了,叫过柳嫂:“拿厨房去,把鹅肉剔下来捣成浆。老太太就可咽些下去。”
红瑶带着丫鬟们把晚饭送上来了,还特意去酒坊拷了些米酒,让爷俩还有章伯一块热闹热闹。
小舍夹了块烤鸭的腿给亮亮:“这次去辽东刘总兵的船厂,是不是他们也要搞“牵星术”?”
“嗯,造这个船厂是成祖亲征漠北就有的想法,南面有旱路可达,如果用船把辽东都司府和北京相连,这样北京凭水路也到达奴儿干都司,一旦战事发生,水旱两路同时调动军队和补给,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基础,成祖皇上可谓是用心良苦。但实际上船厂刚建立,成祖皇帝就去世了,也就没派上用处,现在李总兵准备起船厂再恢复,有些技术上的事需要各方协助。”
“公子,船厂有了,运输跟上去了,看来北方也要有事干了!”章伯添了话题。
“现在安南的事解决了,倭国,皇上派柴山公公携带一份给足利义教的诏书去了琉球,建议恢复关系和增加批准的贸易量。诏书是通过琉球王的斡旋而转到日本的,足利义教很感动,今年会派人来上贡。”
“朝鲜本来关系不错的。”亮亮顺着爹爹的心思。
“说的是,朝廷要求5000匹马以供军用。朝鲜马上送来了。很快被满足。皇上也好心,两次对朝鲜王说,不要再用本国不生产的金银器皿作为贡品,并且还要求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动物。”就像一家人那样的亲热。”
“不过海寿公公去要过处女和宦官,还要求女厨师,还要过猎鹰、猎犬和豹。是朝鲜王李祹亲自挑选7名处女,10名厨师、16名侍女和10名年轻的太监。”章伯喝着酒道。
“这些你怎么了解的那么清楚?”小舍惊讶的看着其貌不扬,但说话口气十分稳重的老男佣。
“太监现在都在内城买了房,他们也有男女佣人,这些佣人消息灵通了,又是茶馆的长客,所以宫内一有什么,茶客最早知道。”
小舍摇了摇头:“难怪杨士奇说,太监在内书堂念了书,有了文化,更加可怕了。”
“什么内书堂?”亮亮不解的问。
“前几年宣宗皇帝在皇宫内开设内书房,请大学士陈山教太监们读书认字。”
“太祖朱元璋时代,深感元朝末年,宦官之祸,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就是为了避免太监们读书写字后想的太多,干预政事。”亮亮振振有词道
“这也不能说宣宗皇违祖训,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一半功劳在太监的援助和支持,所以在永乐年时,先是派大太监郑和下西洋,又派黄俨去朝鲜,连苏浙织造局都归太监管理,重开了宦官参与政事的先例。”
乡村小吏在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