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冷水的人又是虢公长父,事实上,他憋了很长一段时间没说话了。
“虽然太子静尚在,但是天下人只知王子友,不知太子静,这又奈何?”
就在上一刹那,所有人都觉得既然太子静尚在,那么王位非他莫属。
但是听到虢公长父这一发问,振聋发聩般,在场所有人再次陷入沉思,尽管此论调让人怎么听都很不舒服。
的确,在所有国人心目中,太子静已经“死”了!此时突然又冒出来一个太子静,岂不是对天下宣告,当初是召公虎骗了大家,周王室撒了弥天大谎吗?
众卿大夫都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一问题,朝堂上瞬间鸦雀无声。
卫伯和知道这个事情非同小可,和众人一样,他也把目光投向了周、召二公。
这个问题,周公御说在心里已经盘算了很长时间,但他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召公虎望了周公御说一眼,摇摇头,同样没有说话。
召公虎心里清楚,国人暴动虽然已经过去十四年,但是在国人心中,太子静是一个以死平息民愤的冤魂。
即便他是无辜的,只是代父受死,但毕竟是他的牺牲才换来了国人暴动的平定。尽管,国人暴动的反动性质早已被盖棺定论。
这几日,坊间一度有风言风语,说是周天子十几年前从暴动中侥幸逃走,最后死在彘地,是便宜了他。
因此,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下,如果不处理好太子静之事,姬太子静坐不稳王位不说,恐怕还会再起波澜。
尽管立谁当国君并不需要征得国人的同意,但是如今内部政局动荡、外部四夷窥视、诸侯们心怀鬼胎,如果再发生一次国人暴动,对脆弱不堪的大周而言,仍会带来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在周天子出奔之后,近年来许多占卜、祭祀等很多场合,都是由王子友出席的,三番五次在公众面前露面。
虽然王子友并没有执政,但他宽厚敦实,在国人中积累了不少威望,国人对他赞赏有加,大多对他继承周王大位持肯定态度。
如果草率用太子静换掉原先呼声一直很高的王子友,这一进一出,对召公虎而言,恐怕会生出不少麻烦。
召公虎当初用掉包计欺瞒了国人在先,其一不妥也。
藏匿太子十四年一事也必然成为政敌的把柄,人们不自然地会怀疑召公虎的居心,其二不妥也。
王子友声望很高,非太子静可比,其三不妥也。
可是,即便有如此三大不妥,只要太子静还在人世,那么没有理由把正儿八经的继承人放在一边,退而求其次立姬友之说?
毕竟大周宗法制,立嫡立长,太子静只要活着,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两难,着实两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召公虎和周公御说都就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次,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也是出于此种考虑,召公虎始终不敢把太子静的下落公之于众。
如今周王殡天,这个事情就不能再拖延,即便因此身败名裂、也必须还天下一个真相,给死去的周天子一个交代。
朝堂上很安静,安静地可怕。
作为问题提出者,虢公长父显然也没有答案,他一边在消化太子静尚在人世的事实,一边在等着周、召二公出洋相。
当然,他的心里也有小九九。曾几何时,虢公长父花了很多代价,就是为了和自己心目中的下一任周王人选王子友套近乎,如今看来,这一切充满了变数。
既然大家都没有主意,周公御说只能宣布,今日的朝议到此结束。
临走前,召公虎对大宗伯道:“既然太子的身份已经大白,那么很快天下人就会知道太子还活着的消息。既如此,太子便不适合继续住在太保府。有劳大宗伯在王宫内安置住所,并派卫兵卫护才是。”
大宗伯连连称是。他心里清楚,召公虎此时安排太子静住进王宫,意味深长。
散朝之后,召公虎请求周公御说和卫伯和留步,邀请他们移步到自己的太保府议事。
太保府上,三人对坐而谈。
大周中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