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涨势很慢,王匡不可能一直待在山上,明天就是元始三年的最后一天。
想了想还是让宋山与王大王二他们一起照料,至于玉米种植的几个关键,少年们耳濡目染下,早已掌握不少。
见小郎郑重的模样,宋山哪不知这东西的重要性,心里也越发认真起来,拍着胸口:“小郎放心,就算宋山不吃饭,也保证把你说的玉米给看好。”
岁旦是大事。
母亲和阿姊早在昨天就回到了长安府上,王匡并不着急,他打算将庄子上的事情安排妥当再回去。
王家庄子在徐徐的打扮下,如果一个漂亮的新娘,地面早在腊月二十四的“大扫除”里就被扫的干净,现在被完好的保持着。门框之上,挂着桃木,在大门上,还贴着一个绣的威猛的老虎图画。
此时当然没有门神之类,在朴实的大汉人看来,虎有辟邪驱鬼的功效,桃木同样有此寓意。
从前院到后院,庄子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庄子不过半年,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是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
尤其这些孤儿,无父无母,在生死攸关之时,接受了王家庄子的收留,本身就对这里充满感激。而现在,他们已经全部融入到了,把这里当做了真正的家。
“哟,小表兄终于从山上下来了?腊祭都不在,还是家里几个女子做的,也不知道你们这些男人天天在山上捣鼓些什么?”徐徐见王匡下上后,帮忙收拾院子,没好气的说道。
腊祭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每家每户都会供上甜瓜,民间有一句话,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因为灶王爷是负责食物的,寓意在这一天用糖果堵上灶王爷的嘴,在升天的时候说不出坏话,这种习俗从先秦沿用至今。
王匡耸了耸肩:“你怎么还没回到长安府上?”
“姨母半月前就派人给我来了信,这不还没到岁旦吗?”徐徐翻了翻白眼。
大汉其实并没有春节的称呼,只是称为岁旦,三朝,或者正日等。在大汉建立之初,沿用了秦朝的制度,将每一天的开始放在十月。
但自从武帝进行改正朔易服色之后,颁布了《太初历》,一年的开始重新回到了元月,和早期夏朝制定的夏历相同,两千年后的许多习俗,在此时已经出现了。
把庄子的事暂时交给了崔良,王匡与徐徐一道走在长安的大街上,看着人潮涌动的街道,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在后代赶集的日子。
东西市万人空巷,一场场大型的傩戏正在上演,每路过一家一户总会爆发一阵强烈的喝彩声。
王莽回来了,正在院子里抱着小孙子。朝中诸事繁重,他难得休息下来,明天一早又要主持大朝受贺。
“匡拜见阿翁。”听见父亲的声音,王匡主动走过去躬身一礼。
王莽点了点头:“今年是我们家最齐的时候,你的叔伯也从各地赶来。明天大朝会后,家里也将祭祖,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问你大兄。”
一般在正月的第一天,家族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然后一起使用丰盛的宴席。
今年饥荒严重,安汉公府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大鱼大肉,王匡到是对祭祖有些好奇。
他垂首称是,祭祀之事,基本礼仪他也晓得,但具体的细节不甚明了。是得找个熟人问问,宽厚有礼的大兄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却不料王莽又说:“听说你的庄子发展不错,但不要荒废学业,连家都回来的那么迟。来年春就要进入太学,一定要好生学习,将来为朝廷效力。另外,过年后,你就十四了,入太学后,博学之士众多,自可留意一番。”
等离开前院,王匡才松了一口气。父亲给他的压力太大,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挡在面前。
说到拜师,王匡心中苦涩,《礼记》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虽说大汉设立太学,在入了学之后,博士员生嫡子之从师,但依然存在拜师之说,而且在大家族里,拜师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日后人脉的重要积累方式。
原身是个棒槌,新市时,眼看看年长,也一直人愿意成为他的老师。
大新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