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回家的打算
郭嵩焘中进士后不久,尚未来得及选官,双亲陆续离世因为儒家礼教规定的,这劳什子讲不清头的归家为父母守孝制度以及后来的跟着曾国藩一起,办团练、搞湘军一转眼,蹉跎了十年大好光阴,说起来,心中难免凄惶委屈,不胜唏嘘。
其实,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掉这个坑里面的人,在这个时代,不知凡几几乎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老父亲老早跟杨孟晗闲谈时,就曾经说过一嘴,一个听起来,有点离奇荒诞的故事。
老父亲他们那一科的状元,是江西彭泽人汪鸣相汪佩珩中状元那一年,他三十九岁虚岁,快到不惑之年了,年龄肯定不算小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抓住尾巴赶上趟的了。
按朝庭科举授官惯例,汪鸣相中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未来的前途,还是一片金光闪闪的。十年之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二品以上的大官,做不做得上还不好说但是,三、四品的高不高、低不低的官儿,还是把握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就这么寸,汪鸣相进翰林院当官,还不到半年,他老父亲就去世了汪鸣相只得落寞辞官,千里迢迢地,老老实实的,按儒教礼制规矩,回家奔丧守制。
蹉跎了两年多,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守孝期为当年父亲过世时剩余的月份,加上后续的两个整年,一般不少于二十七个月。等孝期一过,回到京师花钱托人情补缺,又陆续做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等职。像他这样的情况,一般下一步就是基本能混个一省学政了嗯,学政的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但是,翰林和学政,都是正统儒生官员,尤其是清流系官员,必不可少的宦海资历是混上三四品官之前,必须走过的前期过渡台阶。
可是,汪鸣相的坏运气,又来了好像回京也就年把功夫,老母亲又接着去世了汪鸣相汪佩珩只得又扶榇南旋,继续回到祖籍地,按礼制居丧守孝,又是继续再苦歪歪地,熬个两三年。
等到孝期,好不容易满了,汪鸣相汪佩珩,他人也四十有六,满头华发了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这个时代,这快五十岁的人,就是半截身子入土了说不定,那天大病一场,还真就说没就没的。
当年刚中状元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傲视群僚。可是,六、七年过去,京中已经没几个人,还记得一时风光无两的他了。现在,他回到北京,依然还只能是个六七品的小官而且,要补上实缺,还要花大价钱,上下打点。
这就有点,让人颇为灰心了六七年这么来回折腾下来,汪家本就不是大富之家,家底子也早就空了,家徒四壁,囊中羞涩了即使回到京中,补缺也是个大麻烦事嗯,汪家实在是拿不出托人情补实缺的这一大笔银子了。
京中帮闲旗人,是只认银子不认人的就是堂堂状元公,又能如何没银子,就只能在家候补待业,眼蓝蓝地等待着上天的眷顾也是一样的前途迷茫,看不到一丁点希望。
性格孤傲的他,也许是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成为状元的第七个年头,在家乡县城行馆,返京北上的前夜,或许是一时想不开,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中状元,反而是后来仕途的负担。尤其是在我大清,状元公成为一代名相的,反而不多。翁同龢翁叔平,还真是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
所以,在我大清,并不是高中进士,就以为万事大吉,好运滚滚来了就可以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娇妻美妾,外带大把搂银子了哼哼,那你真的想多了。
我大清仕途,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草根进士来说后面的一路上,各种姿势的坑,不要太多了其他的不说,每三年一次的京察磨勘,就能让你脱层皮任何一次磨勘,都是一次官人大出血。
搞到后来,为什么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是被残酷的官场现实给逼的。你要是在任时,不把银子捞够了等你任期届满,到京城京察磨勘,你就抓瞎了、傻眼了。来回对缝、勾兑、讲数的帮闲旗人,理都不理你嗯哼,那就理所当然地,你的官儿也就做到头了,乖乖回家吃老米去吧。
潮声月影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