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人事调整后的两江
由于合肥之战、镇江之战,官员损失颇多,两江官场人事,出现了较大调整。也许是旗人在两江损失很多,两江的官缺,旗大爷们都不是很热心了;知道这有早上、没晚上的,来了能不能囫囵个地回去,都不知道;一旦丢城失地,自己被开刀问斩、流放轮台吃沙子都是轻的;搞得不好,连家小都会跟着受牵连。于是乎,往日抢破头的肥缺,现在都无人问津了,没人抢没人争了。
接替吉尔杭阿巡抚职务的,是何桂清,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二年,历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
道光二十三年,升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四年,升太仆寺少卿。道光二十五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改任山东学政。道光二十七年,升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迁兵部右侍郎。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
咸丰元年(1851),历任署理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
咸丰二年,署理经筵讲官。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太平天国席卷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能;折子里说得很是无所顾忌,侃侃而谈;不知道怎么就对了咸丰大帝的胃口,拍案惊奇,人才啊!
于是乎,别人都战战兢兢地顶在前线呐,他仁兄倒官运亨通,与咸丰三年下半年,调任回京,任礼部左侍郎。
怎么说呐,那就是,只要嘴炮开得好,城墙都能推得倒!
看他的履历,这人仕途前半生,一直比较顺利,一直是个清贵官儿;感觉,让他到前线来任职亲民官,不是他自视甚高;就是他平时嘴炮放太多了,有人看着不顺眼,顺手被人在背后坑了。
在另一个时空,这位仁兄,后来都做到两江总督了,可是终归是不接地气的空谈儒生,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攻破后,坐镇常州的他,不但不收容败兵,组织防守,稳定防线;反而弃城逃跑,导致无锡、苏州等江南税赋重地,全部沦陷。最后被恼火得不行的朝廷,在京师菜市口弃市问斩。下场非常凄惨,比那个时空自己老父亲还不如。应该是得罪大神了,是有有心人在背后推动;在我大清,这样的一方大员,直接开刀问斩的例子,还是不多的。
何大巡抚看来,其实胆子真不大;到任后,既没去常州,也没敢来镇江;借口巡抚驻地原本惯例,就是苏州,到了苏州就不走了,绝不西行一步。这个时空,有了巡防师,也许,他老兄脑袋应该保住了吧,就不知道他自己作不作了。
接任从二品江苏布政使的,是江北大营军务帮办正三品左副都御史雷以諴雷省之大人,因去年开厘金筹饷有功,且收复扬州也是可以分润功劳的,也给升职了。不过,他人还动不了,还得盯在扬州,给江北大营筹饷。
嗯,任了布政使,也算本省大员了,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地方政务,筹饷就更容易了。也许,朝庭就是这个意思呐;说不定还是琦善大人运作的呐,都是给朝庭办差,老看你杨家脸色,算怎么回事呢?
琦善大人心里,也许,不想搭杨家这个交情了,不想欠这份人情了。
杨家倒是好事连连,老父亲给赏了头品顶戴、单眼花翎;这个还是有点虚,说着好听而已,职务职责未变,还是给向军门打下手。
不过,老父亲在位日久,至少,江苏各级官员大多数都是听招呼的,镇江新任知府及丹徒知县,都是老父亲保举的,应该都是老父亲夹袋里的人物。
初来乍到的何巡抚,是不敢叫板的。等江宁收复,安徽、江西再慢慢摆弄;两省敢不听招呼的,慢慢再说啰。
杨孟晗因收复镇江之功,升了两级,成了新任江南提督。
这估计是向军门的手脚,要拉着杨家人,给他拼命,不给点好处可不成;况且杨家小三郎,有实打实的军功嘛。
潮声月影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