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绿营是个怪胎
润淼从舅实际上,也是不知兵的;杨孟晗对绿营兵制的过往由来,更是蒙查查的,尝试着裁减绿营士兵时,才发现差点闹笑话;也差点闹出乱子。
后来才慢慢知道些,这绿营的兵制,是比较特殊的,也怪怪的,贼有意思的。
首先,兵皆土著。所谓兵皆土著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本地人来理解。也就是不能用外来无籍贯的兵来充当。这是为了好管;因为本乡本土的兵,他们的家小就在军营的所在地,倘若在本乡犯法,家室就会受到牵连,所以这种人在军营里,就比较容易管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果是外来人,一旦为非作歹,事发之后,一跑了之,不好追索。二是作为固定不移来理解。也就是绿营兵士一列兵籍,便终身不能改;入伍后,是不能自由退伍的。假如他们入伍后,想要当逃兵,军营便可以按户追索,无处遁形。
士兵平时在营操练,有事征调出征,事定,遣撤归伍,从哪里来还回那里去。也就是说,绿营的战时营和他们的非战时驻防营,是分开的,驻防营头才是固定的。
其次,世兵制度。绿营兵丁以世业为原则。何为世业?简单理解就是:爷爷当绿营兵、爸爸当绿营兵、到了儿子还是绿营兵。之所以成为世业,是其补拔制度而来的。余丁补拔制度,对绿营有四大优点:第一、他们都生长在兵家,从小耳闻目濡,执锐披坚,自然比从普通人家招募的子弟易于训练。第二、绿营兵的粮饷很少,子弟做了余丁,就多了一部分收入,对于稳定绿营也有一定好处。第三、有了余丁这个制度,绿营就不缺乏源源不断的兵源。第四、遇有征调时,余丁有随军服兵役的义务,分担一部分运输的工作,可以使部队少幕长夫。因为,绿营是“兵有定数、饷有定额”,而子弟众多,大家都是余丁,往往是“缺少人多”,很多人争取一个名额。可以看到,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兵士都出于兵家,实在是一个世业的制度。这个制度和征兵制不同,跟募兵制也不同,姑且称为“世兵制”。
可是清朝严格控制绿营兵的数量,招募比较严格,一般是缺一补一,而且招募的对象主要是原绿营士兵的子弟。
第三、使将帅无从专擅。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数次改良,到康熙时已相当严密,武将已无法拥兵自重。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守卫、差役,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组成临时战营;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倒是很有效地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但有得必有失,我大清的绿营兵制,虽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左右都相互不熟悉,也互不信任,号令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各自夺路而逃,非常容易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
武将是防住了,国家军事力量,却慢慢变成软脚虾了。
绿营军制的胎里病,加上薪水微薄,物价上涨,上官克扣,几个因素共同发力,到我大清中后期,绿营已经彻底的毁了、废了。
咱先说说饷银,绿营只有旗营的四分之一左右;无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总体来说,薪水是非常微薄的,清朝初年,仅能勉力养活一家老小。但清朝在中期受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影响,四口之家的生活成本上升至每年50两。当时就有明白人,给皇帝大万岁上奏本时,实实在在地坦言,士兵依靠正常薪水,只能保证绿营每家每月头十天锅里有米。
其次,便是各级克扣。克扣也有两种,第一种是上面默许的合法克扣。第二种克扣是督抚和地方高级将领互相勾结,喝兵血。上下一起糊弄,清廷想管都管不了。夸张的,连绿营兵训练时用的火药铅子,需要由从兵饷中支取;可想而知,最后到士兵手中,还能剩多少。嗯,谁还脑子抽了积极训练,打枪放炮?
潮声月影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