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一族血脉来源繁杂,具体并不可考,不过出现的倒是早,最早于前汉时期便已经建国,不过后汉时却一度被中原的汉帝国给消灭吞并。
等到后来,汉帝国奔溃,中原陷入大战和混乱,群雄逐鹿,高句丽的遗民当中有高氏一族,便也是趁势复国,自立为王,再度建立起了高句丽王国。
后来高句丽内部生乱,有高氏王族的一支在争斗当中失败,便是逃入了燕国境内避难,被燕国收留,并授予了襄平公的爵位,得以成为燕国公族。
当时的燕国朝廷是想着以此做扣,为日后进军高句丽,进而谋夺辽东之地先埋下一个引子,日后好发作。
只是后来燕国在和周国的战争当中失利,损失了南部三州,国力大损不说,同时也是和周国形成死敌。为了专心应对周国,避免腹背受敌,两面开战,燕国只能将对高句丽的图谋就此搁置,甚至还结成了同盟。
不过先前进入燕国的高氏一族倒也是就此扎根了下来,成为了在燕国境内的高句丽、扶余、室韦等部族的利益代表。
燕国七姓,利益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或有对立,或有同盟,但实际还是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鲜卑汉化问题,虽然一直都是燕国最大的分歧,但各方立场,却也不能完全由此里梳理判定。
譬如鲜卑四姓,虽然相互联姻,却也在时刻对抗。
慕容氏身为皇族,知道汉化的必要和好处,故而一直都在支持和推行汉化之策。
拓跋氏和慕容氏联姻最多,但不仅是反对汉化,更甚至有问鼎之心,时刻想取慕容氏而代之,这几乎是朝野皆知。
宇文氏说是秉持中立,但在汉化问题,却是和拓跋氏站在了一起,反对慕容氏将鲜卑一族汉化的国策。
段氏倒是一直是慕容氏的盟友,也支持鲜卑汉化之策,但是却也反对慕容氏重用汉臣。
而燕国汉人,自然都是支持鲜卑汉化,天然便在慕容氏的阵营当中,不过却又有着本土派和外来派的区别,相互之间泾渭分明,甚至还有对立。
至于身份颇为尴尬的高句丽王族高氏,形势所迫,只能依附于慕容氏。不过汉化的国策,必定会导致汉人在燕国的地位提高,进而自然也就会损害其他非汉人部族的利益。故而站在部族的立场,高氏自然也是反对汉化。
如此关系,千缠百结,远远不是可以直接用正反黑白来简单的梳理清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暗藏其中,稍不注意,可能就会爆发出来。
几年前,迁入燕国的云野赵氏北宗忽而分裂,赵士懿所在一支又迁回周国,实际便是燕国这复杂矛盾爆发出来之后,引起动乱的一个具体体现。
眼下,燕军能够南下,这说明无论如何,原本的冲突已然平息。只是冲突的根源却也依旧还在,无法真正解决。
整个朝堂整个国家,都是如此,国家之军队,自然也就难以幸免,一般如是。
经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