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平知道自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在上庸呆下去了,必须立即跟刘备协调行动,做好伐吴的一切准备;只等刘备兵出三峡,将东吴主力吸引至夷陵一线,自己的机会就来了。
到时候关平突出奇兵、直取江陵,打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夺回荆州的希望极大。
历史上陆逊写给孙权的信件中,就特别担心蜀军顺流直下、直捣江陵;只可惜刘备计不及此,结果顿兵于猇亭一线,最终师老兵疲、中了陆逊的火攻计,大败而回。
所谓“兵贵拙速、未闻巧久”。
当年刘备之所以没有当机立断、直取江陵,而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很有可能是顾忌到曹魏的态度;他拒绝了黄权统兵在前的意见,反而让他镇守江北、自在江南,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谨慎的考虑。
另外,刘备也寄希望于曹魏趁机伐吴。只要曹魏也出兵伐吴,以孙权的实力来看根本不可能两线开战,必然要跟刘备和谈;
到时候刘备自然就可以坐地起价,甚至有可能兵不血刃就拿回荆州或是荆州的一部分,这也是刘备没有急于进攻江陵的一个原因。
关平作为一个穿越者、更作为一个三国迷,当然晓得机不可失的道理。
因为历史上曹丕对夷陵之战采取的是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所以刘备的对江北方向的担心和希望曹魏出兵的想法都化作泡影,失去了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机会。
历史上曹丕是等到吴蜀方面决出胜负才出兵江陵,已然是失去了最佳的机会;因此尽管曹魏出动大军猛攻江陵,却依然无功而返,这不得不说是曹丕犯下的一个巨大错误。
按照谋士刘晔的说法,吴蜀开战,只要曹魏趁机出兵伐吴,吴之亡不出旬月。
即使孙权紧急与刘备和谈,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因为蜀攻其外、魏攻其内,曹魏的出兵方向直接威胁东吴腹地,比蜀汉方面的威胁要大得多;
由张辽大战消遥津、险些活捉孙权可知,一旦魏兵主力趁虚渡过长江,东吴的那些跛脚步兵根本不是曹魏铁骑的对手。
当然,关平作为一个穿越者虽然知道一些夷陵之战的战略大势,但也不敢保证曹魏就一定不会出兵干涉;
万一曹丕抽风了突然出兵,不管是伐吴也好还是助吴也罢,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控因素,这是关平很难应对的。
关平之暴击三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