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略阳县。
作为魏国最靠近益州的县城,略阳县可谓是热闹非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商队、各种小商人,乃至一些本地的农夫脚商都汇聚于此。商队们往来两地倒售商品,附近镇上的小商小贩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来此,把自家的一些土特产、山货卖给那些商队的老爷们。
略阳县乃是武都郡六县之一,辖下共有三镇十数村,处于梁州的最西南部,与益州接壤,五柳镇正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距离天雄关最近的一个镇子,路程仅只三十余里。
五柳镇的名字由来是因为镇口有五颗老柳树。本地的里正朱春、此刻正在柳树下对着一名老者点头哈腰、奉承连连。
镇民们也纷纷好奇的围过来,偷偷地打量着这些“世家老爷”们。
至于镇民好奇的原因。
无他、乡下百姓们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一年到头来只能混个温饱,谁还有闲心往外头跑?
五柳镇也是如此,大多数迫于生计的镇民们,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大半辈子,除了五柳镇附近几乎没有、也没时间出过远门。
此刻见到这么多人来到这里,那些不事生产的妇人们,自然忍不住走过来瞧个稀奇。
值得一提的是,魏国并没有什么路引之类的东西,因为各地官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毕竟人口直接关系到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然而,如果没有表明身份的东西,一个百姓要怎么证明自己是自己呢?
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户籍制度。
这样朝廷就可以按人头收税、或者征兵之类的。
不过这个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当地官府的户籍、只能证明当地有这个人。一旦这个人移动到了别的地方,就会出现官府有户籍记录,却找不到人收税、征兵。
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因为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记录,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行为。
基于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官府会禁止登记在册的人随意离乡。没有了人口流动,百姓们也不会出远门,大伙身边就都是熟面孔,再加上朝廷还从每十户中抽出一个保长、每个镇子都设立一个里正,从底层对百姓进行管理,兼乡里乡亲们对各自的了如指掌,所以压根也不需要什么路引。
反正统治者们都希望百姓一辈子呆在户籍地内,乖乖的提供赋税和兵源即可。
不过,要说完全没有身份证明,那是瞎说,毕竟人口流动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朝廷总需要颁布诏令、边关得禀报军情、各地官府往来、商人行商等等这些都是无法制止的事。
所以早在魏朝开国的时候,就有大臣特地想出了两个办法、来解决人们穿州过郡的难题,“引书”就是其中一种。
不过引书是有限制的,上面会详细介绍持有者的身份,并且写明了从哪出发、到哪,主要有什么任务等。不过随着魏国的衰落,这种东西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另一种名曰“玉符”,乃是用一小块玉雕刻成长方形模样,符上凿小孔,以方便悬挂于腰间,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职位和品秩等,因为等级贵贱不一,材质也不一样。
若谁持有这种物品,无疑就是个有“身份”的人!
而那位被众人簇拥着的老者腰间,正是悬挂有一块这样的玉符,虽然镇民们斗大字不识一个,但里正可是认识的。
“朱里正,本官举家迁往益州,本不想惊扰地方百姓,无奈随身水源用尽,不得不前来叨扰。”
“是是是,李大人。草民这就给大人安排。”
朱春低着头,脑袋点得如同小鸡啄米一般,随即一转头,顿时换了副脸色,对身后的人道:“奎全,还不快去给李大人备下清水。”
叫奎全的人闻言,连忙招呼手下一溜烟的奔往五柳镇内。
刚才这位官老爷一家数百口人来到镇外的时候,朱春还有些警惕,带着十几名乡勇与其对峙起来,可当对面的官老爷亮出玉符的时候,他当即下了一大跳,连忙迎祖宗似的将对方迎进镇内。
于是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塑山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