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玩笑,整个九江每年卖盐的一成红利可不是几千几万两的问题,分分钟是几十万两甚至百两的收益。
这银子太烫手了,他哪里敢收。
而且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成不成还是个问题,现在谈这些还为时尚早。
可宁志远正在兴头,哪里听得进他的话,只顾着兴奋地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并不时看着地图九江府的位置,一副犹如看到鲜鱼的饿猫模样。
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轻松获得数万斤白盐,这听起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一样。
如果对他说这话的是其他人,他肯定不信,只会当对方是个骗子。
但宁志远对这时常有惊人想法的小女婿还是很了解的。
如果他没有把握的话,是不会说这种话的。
当初在西北防治散疮瘟疫的时候,小女婿三番四次地表示他一点把握也没有,结果还是让他给办成了。
如今看他显然就是一副心中颇有成算的样子,宁志远更加觉得此事多半能成。
无论如何,这九江一定要尽快拿到手,这样才能让小女婿在当地开展制盐试验。
只要他所说的这神妙制盐法一成,以后西北的钱粮问题基本就能解决大半。宁志远越想越兴奋。
……………………
从岳父书房出来后,池非一边走一边想着刚刚的事。
他对岳父所提出的制盐法其实就是现代的盐田法。
当年他写网文的时候,曾经特意去查过这方面的资料,知道古代及现代的各种制盐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他那个世界里,海盐锅煎之法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制盐方法,甚至到明朝两朝还有很多盐场在用这种方法制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这么笨,只会用煎盐这种劳民伤财的办法来制盐,而不用晒盐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取盐。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古人并没这么笨,之所以一直沿用这么落后的制盐法,除了受诸多客观条件所限制之外,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跟当时的朝廷想借此控制私盐有关。
首先煎盐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摊晒所煎之盐的场所,这些生产资料是普通灶户没有能力置办的,必须由官府出资配置。
单就煎盐的主要器具锅鐅来说,每口锅鐅重约一百四十斤左右。
在朝廷对铁实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灶户根本没有能力置办如此笨重而庞大的灶具。
灶户煎盐所用的灶具只能由专门的铸造局供应,灶户不得私铸。
通过对煎盐灶具的监管,官府就可以大大减少民间自制私盐。
然后再通过与之配套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制度,就可以从源头杜绝私盐。
因此明清两代朝廷虽然早就有人发明了晒盐之法,但当时的朝廷却始终不想推广此法,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样的制度虽然能够杜绝普通平民私自制盐,但却无法阻止有实力的盐枭大造私盐,因此明清两代私盐泛滥的问题才屡禁不止。
除了朝廷为了控制私盐而有意推行煎盐法外,在客观条件,想要大规模推行晒盐法,需要满足气候、光照、温度等各种严苛要求,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只有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并且有大面积平坦海滩的地区才有可能施行盐田法大量制盐。
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好找,甚至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开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
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在当时中国排名第一,属于“贡盐”。
换句话说,明代当时可以施行晒盐之法的地方仅有海丰这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仍然普遍使用煎盐法。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