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愔一生酷爱读书,随年仅五十就死于非命,却是写得一手好书法。他死后,家藏万卷书籍以及他的书法著作大多流失殆尽,门生收集残稿也不过万字而已。却不想杨谅在此处偶然撞见如此许多。
也正是通过这些杨愔留下的文字,杨谅才知道杨愔的身世经历,以及和自己的关系。细算起来,这杨愔甚至还算的上是自己的族叔.....
弘农杨氏家业根基庞大,祖辈为官封侯将相者不知何几。到这一世官爵最大的便是文帝杨坚了。杨坚正是弘农郡华阴县出身,而杨愔与杨坚同属一个时期之人,甚至是否两人有过交往或博弈也未可知。
杨谅自然不会了解数十年前那些他不曾经历过的历史。一来自己前世并非专门研究学术的历史学家,而来原本真正的大隋五皇子杨谅本身的确是个不务正业的二世祖....二十几年穷奢极欲惯了,哪里有心思去惦记自己的好日子是从哪里来的,又将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以至于现在的杨谅对于杨愔虽然好奇的紧,却是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具体该从哪里入手。
从杨愔留下来的文稿杨谅可以知道,这杨愔不仅仅是北齐的一国宰相,更是北齐国主高欢的姐夫。真真正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事实上,虽然北齐国主高欢残暴成性,动辄便以极刑杀人取乐,但在政事上却是百分百的信任杨愔,故此杨愔也是知恩图报,尽心尽力的替高欢打理朝政不曾起过二心。
宇文钧的“悬翁山中大有奥秘,所藏之物与前朝宰相大有关系”一句话说出口,杨谅就知道,自己来到山顶晋祠后心里一直觉得别扭的地方在哪里了。
为什么堂堂一国宰相要偏偏跑到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另开一个书房批示文章?
为什么杨愔明知国主高欢死后自己的处境尴尬,不驻扎在自己府上固守基业,反倒更加勤勤恳恳的跑来这悬翁山上写日记?
明知“世不容君子,非我智不及也。”为何不提前尽早做打算?这并不像是一个聪明人的作为。
若杨愔不是一个聪明人,又怎会在这样的乱世中得任宰相,又怎会在如高欢这样的残暴之君手下官运亨通安然无恙多年,北齐怎会在他杨愔的手里扶摇直上,打造成连南梁、北周这样的强国都无法撼动的铁桶江山?
莫非这杨愔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圣人不成?这样愚蠢的事情发生在这个如此精干的宰相身上,实在是太违和了!
如今偶然发现的山谷终于让杨谅知道了,自自己来到山顶以后便觉得违和的事情该作何解释。
杨愔并非没有起过异心。
在最信任自己这个姐夫的国主高欢病逝后,再也不会有一个像高欢这样的荒唐君王情愿将自己的一切权力都交付给自己的臣子,自己的宰相。哪怕是自己的亲外甥。
结合杨愔所留的书信,杨谅渐渐将自己这位族叔的事迹大致连接了起来。
高氏为北齐的皇室。但高氏的起家是以鲜卑的贵族为基础的。高欢死后,高欢的儿子高洋继承了皇位,而姨夫杨愔德高望重,自然要继续担任宰相一职。
无论君臣亲疏,高氏与弘农杨氏都是实打实根正苗红的关内汉人。高洋即位后,想要立自己的妃子李祖娥为皇后。杨愔自然对此事是支持的。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杨愔坚持汉、魏的传统,立高洋原妃为正宫。不料,此举却激怒了鲜卑贵族。
不知是否是高洋有意为之,鲜卑贵族对杨愔的不满与日俱增。虽然杨愔在朝野遍布亲信,手握大权,但天子毕竟仍是高氏,因此做起事来仍然束手束脚。
杨愔心中明白,十有八九是高洋不满杨愔的权势威望,担心世人只知有杨氏掌权,却不知高氏才是一国之君,这才布下的御下制衡之法。
杨愔是一个胸有乾坤,腹内有大智慧大抱负的人。先皇高欢性情暴戾,但明白自己二人谁才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所以从不曾碍手杨愔的布局与规划。杨愔不孚重望,齐国在其手中坚如磐石。
重生之隋朝藩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