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听后,拱手谢曰:“苗先生高瞻远嘱,乃当今奇才,实在是诸葛孔明再世,我心悦诚服”。临别时双方依依不舍,苗训见匡胤衣衫破旧,便赠送了金钱作盘缠路费,匡胤感激不尽,热泪盈眶。他和苗训约定,待机成熟,定与先生共谋大业。
广顺元年,赵匡胤来到河北,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了后汉,建立后周王朝。赵匡胤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禁军头目,并因此结交了郭威养子柴荣。赵匡胤念念不忘耍金桥与苗训先生之约,派出亲信四处寻访这位江湖异人。
广顺四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为周世宗,赵匡胤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高级将领。这时已和赵匡胤相聚的苗训,先后向他推荐了文有王佐之才的赵普,武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高怀德等人。赵喜出望外,将苗训等人留在帐下委以重任。在后周对南唐的战斗中,赵匡胤率兵节节胜利,在攻打寿春时,由于错误判断敌情,却屡屡失利,兵败被围葫芦谷,粮草断绝。在情况十分危急之时,苗训与已被他说服归附的山寨寨主好汉王彦升带领人马从南唐兵马背后杀来,与赵匡胤里外夹攻,反败为胜。在攻打滁洲和清流关的战斗中,由于赵匡胤兵力较少,地形不利,初战失败,在苗训谋划下,赵匡胤率兵沿小路出其不意,从清流关背后,直插滁洲城,生擒南唐主帅皇甫晖和姚风,一举攻克滁洲城,大败后唐军。因此,赵匡胤被周世宗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成为殿前司禁军的最高统帅,苗训也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经苗训精心谋划、周密运作,到周世宗病亡时,赵匡胤已形成了“文有苗训、赵普、楚昭辅,武有潘美、高怀德、石守信、郑子明等组成的集团势力。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制造了辽和北汉联兵入侵后周的消息,迫使后周七岁小皇帝派其出兵迎敌。正月初二下午,大军到达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在周围军士中很有名望的苗训指着太阳对众人说:天上有两个太阳,并煞有其事地对赵的亲信幕僚楚昭辅说:一日克一日,要出新天子,这是天命,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既形象又逼真,周围兵士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流传整个兵营。
苗训的“一日克一日,当出新天子”的神秘预言,经过楚昭辅的大肆渲染,在迷信的诱惑下,在广大的军士眼里,赵匡胤俨然天意有赐,授命有兆。
第二天早上,一大批将校在苗训、楚昭辅的鼓动下,赵普、赵匡义将赵匡胤拥出寝室,齐声高呼,军中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并将一件象征天子的黄色上衣披在他身上,众将校统统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接受拥戴,返回京城,在京城亲信石守信等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局势,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天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宣布国号为“宋”,改元为“建隆”,他成了大宋第一位皇帝,封苗训为护国大军师兼司天台正。赵匡胤与所有皇帝一样,对旧臣宿将放心不下,于是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好戏,一大批有功将领都卸甲归田。苗训想到推翻后唐后,天下一统,这一目标已达到,再在朝中停留,伴君如伴虎,凶多吉少,决心效法范蠡、张良功成身退,于是多次上奏,以多病为由回归故里。赵匡胤见挽留不住他,准于归乡养病,为表恩宠,除赠送一大笔金钱外,以国号宋,赐苗光义家乡苗家庄为宋村,沿用至今。
回乡后,苗训见家乡人民多数还处于贫穷饥饿状态,特别是没文化常受到土豪士绅的欺凌。目观此况,他决心创办义学,为父老乡亲办善事,拿出朝廷赠送的银两,购建房屋做校舍,请来塾师,办起义学,在宋村及附近村庄招收学生,免收学费,特别困难的人,苗训给他们提供学习用品。义学的兴办,对于当地普及民间教育,培养人材,推动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苗训在当地修桥铺路,为众乡亲排忧解难,赈济贫民,这种为乡民排忧解难之善举,深得民众赞誉。
总而言之,苗训是一位政治实力同赵普,楚昭铺比肩的重臣,虽然已经归隐,可实力依旧不可撼动,他的儿子苗度能随随便便在京城繁华地段买下一块地举手相赠,就是很好的证明。
唐月轻问道:“苗兄,令尊如今在何处?”
酒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