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的房间外,叶安走过来走过去,脸上显得十分的着急。
突然,叶安看到自己的父亲叶升从朱允炆的房间内推门走了出来,便急急忙忙的赶到他身边,问道:“父亲……”
“有事回去再说……”叶升挥手打断了叶安的话,开口解释了一句,随后叶升便带着叶安回到了讲武堂内自己二人的营房中。
而朱允炆则跟在叶升的身后,但却并没有出门,只是自己一个人站在房门前,用幽深的目光注视着二人离开。
……
之后便是一段颇为平静的日子。
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那便是黔宁王沐英长子沐春带着自己父亲的棺椁和加封的圣旨到了京城。
当时老朱亲自出城迎接了自己的义子,随后便派遣了朝中的官员负责黔宁王的安葬,并给予了“昭靖”的谥号,还让其侑享太庙,受后人万世香火供奉。
在这一切都办理妥当之后,老朱便让沐春按照之前的旨意承袭了黔宁王沐英的爵位,回到云南继续镇守。
而沐春在回去之前,也曾经在朱允炆的讲武堂呆了一段时间,并跟他也有数次的会面、沟通,至于他们具体说了什么,恐怕也就掌握了锦衣卫的老朱能够大概知道些。
与此同时,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当中,朱允炆的火铳制造也在稳步推进,不日就会有正式的火铳制作完成,而这就不得不说到当日他从兵部带来的那些人了。
朱允炆本来以为茹瑺给自己的匠人都是些新手、学徒,需要自己慢慢调教来着,可谁成想这里面居然还隐藏了几条大鱼,想来恐怕还是有一部分工匠不被茹瑺这些官员重视的原因在里面,而这也就让朱允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之后朱允炆便将自己画的一些图纸交给了这些工匠研究,他自己在盯着叶升训练将士的同时,也是时常会过来看看,与这些工匠进行交流探讨,而朱允炆所说的一些点子也经常会启发这些工匠,毕竟很多东西朱允炆虽然不懂,但也都看过,还算是有所了解的,故而他还是能够说个一二三四五六的。
因此在朱允炆的重赏之下,这些工匠便在一个月内搞定了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做出新的火铳了。
……
“铛!铛!铛!”
随着一阵阵大锤敲击声,讲武堂某个守卫严密的小院中,一个工匠正满头大汗地鼓动着风箱,而另一个则是握紧手中的铁钳,赶紧将铁料送到炉子里面煅烧,等铁料被烧的差不多了之后,便急忙将之夹了出来,放在砧板上面,朱允炆扬起大锤锻打。
被包裹在铁棍外面的管状铁料被烧的通红,工匠将之放到了砧板上的半圆形凹槽中以后,朱允炆便在这凉爽的天气下,赤着身子,肌肉贲张地挥舞大锤敲击着铁料。
当这个卷起了两层的的铳管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是浑然一体了之后,朱允炆才放下了手中的大锤,略显疲惫地说道:“差不多了,希望这次能够成功。”
之后那个拿铁钳的匠人则将这锻打好的铁料先放到炉子里面继续煅烧,过了一会儿以后,再将之放到水中冷却。
随着一阵阵热气升腾而起,铁料被迅速冷却,朱允炆等冷却的差不多了之后,便拿了一个铁钳将铁料夹了起来,仔细打量了一番。
看着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痕迹的两层铳管,朱允炆满意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截断两头多余的部分,然后再慢慢将铳管内壁钻成同一个口径,与此同时还需要保持尽可能的光滑,在现在这个一没机器,二没工具的时代,这就是一个水磨工夫了,其操作非常考验一个工匠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通过这个步骤,就能准确判断出一个工匠的水平层次。
而之前所说的大鱼便是一个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技术精湛,手艺了得的人,他叫做钊致远。
在经过他一段时间的处理以后,朱允炆接过加工好的枪管,看了看中间黑黝黝的内壁,有些心痒痒地问道:“能钩个膛线出来吗?”
大明建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