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日的灾情,也终于是在朝廷的通力合作下,缓解了过来,田地里的庄稼从各地呈上来的折子是哪个,也能看得出来长势喜人。
中原世家被清算了不少,陇右和山东士族,自然都分润了朝堂上不少的利益。人人都得到了满足,于是朝堂上的氛围也变得相对融洽了不少。
如果不是北边,草原上的不安分的突厥人,时不时的跳动一两下。
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下太平了。
身为三省中书令,中枢第一宰相。
房玄龄带领着满朝文官,站在班列第一的位置上。另一边,则是宗室王公领衔的功勋武将们。
眼下已经是年中,接近年尾。
朝廷里的大事也都差不多办完了,大家都是难得的能休息一段时日。
太极殿内,李世民一身皇帝冠冕,无声之中显露帝王威严。
内侍总管干台,照例站在皇帝身边,面对满朝大臣们,高声呼喊着有本上奏,无事退朝的话。
这位太监头子,也终于是和皇帝一样,站在了他本该出现的位置上。
房玄龄眼帘垂下,好似还没有睡醒一般。
文官之中,则是在思考着,来年的科举,该推举家中那些子弟参加。
武将首位,算是军方代表的河间郡王李孝恭出班。
面对高高在上,安坐御座的皇帝,用武将必备的大嗓门开口道:“启禀陛下,冬季将临,长安诸位、北方折冲府、边军都要准备冬装了,臣奏请陛下令户部统筹挑拨军备,防止将士经受苦寒。”
这是常例,每年军方都会按时提出诉求来。
皇帝也没有过多思索,便是点头应允,目光看到户部,开口:“着令户部,尽快制备冬装,不可使朕之勇士遭受严寒!”
户部出班,遵旨照办。
而后李世民将目光再投向李孝恭,示意这位出身宗室的郡王,有话继续说。
李孝恭颔首,先是看了一眼班列里的右武卫大将军程处默,然后开口道:“臣奏,陇右道凉州都督宇文士及,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奏请陛下调回宇文士及,回京修养,另遣干将接任凉州都督职!”
宇文士及年事已高?
文官之中,开始有人动了。
说宇文士及这些年征战,身上有伤不假,但要是说他年事已高,大概是在骂人了。只不过这是军方自己提出来的,文官们只以为,这帮悍将又要干什么了,这才稍稍上心了些。
只要这帮子屠夫想要大开征战,必然是要被他们驳斥的。
甚至有人开始猜测,这难道是陇右内部的一场权力争斗?
宇文士及可也是陇右出身,凉州都督虽然远离关中长安,可也算是军国要职,掌握一方军政的。宇文士及调回长安,必然是要再安排人接手的。
朝堂的权利之争,从来都是这样的。
一个人将位子让出来,另一个人才能上位。
文官们在戒备着,预防军队出现问题。反倒是军方的武将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质疑,好似是提前都商量好了。
细心的人更能发现,诸卫大将军们,似乎更是隐隐带着期待。
“郡王可有人选举荐?诸卫大将军,可有建议?”
御座上,李世民缓缓开口,询问着军方的意见。
没有人再出班,河间郡王李孝恭再次沉声开口:“回禀陛下,臣举荐新丰侯、右武卫将军、统领骊山军袁淼,就任凉州都督一职!”
文官们这时候才反应过来,那个这两年新起的新丰侯,已经有些时日没有出现在朝堂上了,已经是带兵去了西北。
这是早就计划好了的?
文官们开始质疑,想着这事是不是军方早就准备好的。
而李孝恭,已经是出声说:“新丰侯虽然年少,但却有统兵经验,更是如今国朝军中年轻一代的翘楚!新丰侯身在西北,这些时日必然已经了解局势,就近接任凉州都督,统管陇右军队,也是应有之意。如从长安或是他处再调将领,一来未曾熟悉轻视,再者短时间也找不出合适的。还请陛下圣裁!”
贞观传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