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就是,随着辽东的发展越来越快,蔡仍的钱不够花了,尤其是在蔡仍移了五六百万汉人来辽东使辽东拥有近千万人口之后。
嗯其实,说蔡仍的钱不够花了,也不准确。
蔡仍早已将军票变成辽东的通用货币,而且蔡仍在辽东民众中的信任度极高,因此,蔡仍可以随便印钱。
可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金银担保军票,军票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甚至,现在辽东就已经有了通货膨胀的苗头了。
因此,蔡仍急需金银来保证军票的稳定性。
事实上,这几年,蔡仍也没闲着,他一直在搞国际贸易,跟大宋贸易,跟金国贸易,甚至抢大宋的海上丝绸之路跟中南半岛诸国、大食商人、印度商人贸易。
可即便辽东在国际市场上如此活跃,也无法解决辽东缺金银这件事。
至于原因,无它,跟辽东贸易的这群家伙,全都缺金银,而且,辽东要跟有些家伙贸易,有时候还得用金银很多国家不认辽东的军票,只认金银。
在这种情况下,蔡仍自然是要将主意打到自己的邻居日本身上。
这可不怨蔡仍。
谁让日本还有一个名字金银岛。
先不说其它地区,只说离辽东最近的九州岛。
九州南部有一个世界级金矿床,其平均品位高达三十三克每吨,最高品位竟达数千至数万克每吨。
这就是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的的菱刈金矿。
而这还只是九州岛上的金子。
日本得金银岛之名,可不仅仅是因为其九州岛有大量的金银矿,日本的其它地区同样也有大量的金银矿,像佐渡金山、生野银矿、石见银山等等,都是超大金银矿。
日本有如此之多的金银,极度缺金银的蔡仍,哪能不惦记?
实际上,蔡仍早就在跟日本搞国际贸易了。
不。
应该说,蔡仍搞得是偷渡才是。
这里得解释一下,蔡仍不是不想跟日本堂堂正正的贸易。
可问题是,蔡仍前前后后往日本派了十几次使臣,说辽东想跟日本进行国际贸易,共建大东亚共繁荣。
但日本方面就是不予以积极的回应。
没错。
这个时代的日本的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是极为消极的他们采取了“自我封锁”的对外政策。
更让蔡仍生气的是,日本不仅不跟自己贸易,还制定了锁国的政策“渡海制”,另外还出台了禁止私自购买辽东物品的“禁购令”、限制了辽东商人过于频繁来日的“年纪制”等一系列禁令即“十二禁制事”。
后来,蔡仍从王守成那里得知,日本为什么会采取“锁国”的外交政策。
首先,唐朝的解体,让日本开始对学习外国的文化存在反思。
日本在自身“奈良时代”开始就积极地汲取盛唐的文化跟制度,因此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但在奈良时代后期平安时代前期,唐朝的一些制度在日本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比如日本的班田制是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的,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其内容为:“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这种制度就是先编户籍然后按人口分田。
可是后来在贵族的特权干涉下,这些田地变成了贵族的私有财产,而且班田制下的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后开始背负上税收的重担,结果造成农民的大量流失,聚众闹事。
尤其是唐王朝的解体,更让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开始反思外来文化对国内的影响。
其次,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统治者的统治构成冲击。
遣唐使来到唐朝学习,然后将当时唐朝的一些先进的文化、经济还有政治制度带到日本。
大宋枭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