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
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李适坚决拒绝。
老子死了,竟然不让儿子接班!
根深蒂固的观念,便是世袭罔替,不让继任,那肯定不干了!
这等于把人家的铁饭碗给砸了呀!
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准备在维权不利的情况下,起兵反唐。
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李适亦不允!
这帮人见德宗李适油盐不进,便一起联合着反了。
事态便变得严重了起来,其他节度使全都在观望,战事日益扩大。
没有办法,老节度使死了,后辈们接不了班,世袭罔替的荣华富贵就变为泡影了呀!
谁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只要是节度使,谁都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
兔死狐悲,存亡齿寒之下,试问,谁又能无动于衷?
为了捍卫自己应得的权利,除了安西与北庭按兵不动之外,其余的节度使几乎全都反了!
十月,割据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叛,攻襄城。
德宗李适派哥舒翰的儿子哥舒曜讨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其实未必,哥舒翰一代名将,谁曾想他的儿子却是个绣花枕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结果不言而喻,哥舒曜损兵折将,连想要无功而返都难以做到,最终兵败被围。
德宗李适急调泾原兵前去解救。
这个时候的德宗李适已经不相信任何一个节度使了!
果然应了那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原任泾原节度使朱泚,被德宗李适随意罗织出了个罪名,正软禁在京城。
李适所派去统领泾原兵的新任节度使姚令言,不仅是个草包,而且由于威望不足,实在无法压制得住麾下的那些骄兵悍将。
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原任泾原节度使的朱泚麾下的亲信,便挟持了新任节度使姚令言。
原本是准备前去解围的兵马,谁曾想,却在帝都长安搞起了哗变。
德宗李适闹出了一个大乌龙啊!
帝都长安一乱,他哪里还敢在皇宫之内呆着呀?
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便逃往了奉天。
泾原叛军顺势便救出了原节度史朱泚,并推举朱泚为首领。
叛军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帝都长安,而且朱泚还率军攻打奉天,准备报德宗李适以莫须有之罪软禁他之仇。
攻了几回,由于奉天城高池深,朱泚没能攻下。
吓的李适够呛。
朱泚凭借此战,打出了名气。
不久之后,李怀光等叛将与朱泚联合。
德宗李适连奉天也不敢待了,被迫又逃到了梁州后世的陕西汉中。
如果是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三年之后,也就建中五年。
由于叛军之中的派系实在是太多了,经年累月的不断的内斗,以及相互猜忌,终于消耗掉了他们的实力以及锐气。下手吧xiashu8
德宗李适麾下的大将李晟等人,会在建中五年攻克长安。
德宗李适也会在建中五年七月返回一片狼藉的帝都长安。
那时,朱泚会被走投无路的部下所杀。
李希烈亦不遑多让,也会死于乱军之中。
其后,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王武俊,田悦,李纳等人全都会不得善终。
因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可是,有了丁昊与郭子仪这两个不确定因素,在现如今鹤蚌相争的这个局面之下,这两个老渔翁必然会得利。
至于德宗李适,从凉州还回不回得来?那就要看这两尊大神的心情了!
神笔从项羽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