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局面,两淮并未如他猜测的那般陷入连年苦战,而是在短暂惨烈的大战后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双方各自守着战线,并未大规模的接触。
至于下一次大战何时到来,则是未知之数。
正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两淮苦战,最惨的自然是当地百姓和流落其间的北地流民。
苏大郎自然希望两淮一线能长久平静下去,当地的百姓们好过一些,不过这些事情,又哪里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大人物,现在的他不过是个卑微的蝼蚁而已。
东平王成功登基,冠军侯夏瑾接管军部,靠着夏家在此次大战中的功劳,夏大将军的威名更加显赫,清河夏家风光无限。苏大郎想起夏瑾,只希望夏瑾千万不要把那个故事当真。
帝国军部地位和燕贼军部相当,超脱于六部之外,权柄极大,如今的夏瑾掌管军部,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权力基本上没有制约。若是夏瑾把那个故事当真……万一造成生灵涂炭,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数十里铁索横江,运河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能开放了。
虽然过程和他之前推演的不同,不过结果恰好一样。
运河一断,漕粮不再运往北方,帝国方面主动放弃了对于北地百姓的义务,不过南北双方的贸易往来,依然是刚需。
没有什么能够抵挡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建康的士子仕女们离了并州云家商行的货物,只怕活不下去。
而这正好是方山古道的机会,也是苏家的机会。
方山古道并没有大运河那般强大的输送能力,不过毕竟是一条曾经繁华过无数年的重要商道,对于如今的南北两地而言,这条道路便有了极大的价值。
至于苏家和谢家这边,则已经基本准备好了。
……
苏伯仁如今还在建康,有书信回来说刚在建康买了一座宅子,苏家三个子弟的评语都已经送到了大中正府,不过由于战事的缘故,大中正府还没有来得及将评语昭告天下,暂时还没有入仕的机会。至于有资格征辟士子的各地大员府上也去拜访了不少,钱也大把的花出去了,只要走完大中正府的程序,苏政他们入仕都没有问题。再过一段时间,他便要走水路回来了。
虽然苏伯仁不在家,所有事情都已经安排好了,苏大郎的几位族叔都是干练之人,事情办的一丝不差。
这一个多月过去了,苏家和谢家的部曲打着顺阳太守苏良的旗号进了方山,已经完成了预定目标,把有威胁的盗匪剿灭大半,剩余的都赶得远远的。
至于丹水边那些占据小型坞堡的盗匪,也是被清扫了个干干净净,不愿放下刀把子的都被消灭,剩余的则是成了苏家收拢的流民。
穿过方山的古驰道,也在大量流民的努力下进行了初步的修缮。
主要修缮的是古烽燧以南的部分,古烽燧以北只修缮了一小部分。毕竟那里已经不属于顺阳川的范围,且道路本就平缓一些,基础比方山南麓要好得多。方山北侧群山绵延极远,苏家也没有能力把北侧道路重新休整一遍。
所有的事情,名义上都是在顺阳太守苏良的主持下进行的。有着大义的名份,事情就变得简单得多。
顺阳城跟前,几条巨大的平底船已经建好,随时可以把货物摆渡到对岸去。
南方的货物若是自丹水逆流而上,到达顺阳城直接到对岸码头卸载即可,倒是用不到这些摆渡船。而若是走的南北方向的驰道,到了这里便必须要借助渡船才能到对岸,才有可能通过方山往北方继续运输。
顺阳城外,丹水两侧都有码头。如今在顺阳城边丹水对岸,挨着码头也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房舍,如果用城墙围起来,就是一座新的城市。
以后的顺阳城,将会重新成为顺阳川的中心,恢复它原本该有的地位。
按照苏大郎的想法,原本是想以苏家坞堡为中心发展,将苏家坞堡扩展到丹水对岸的,不过由于苏家和谢家联防的缘故,苏伯仁考虑谢家的利益,决定还是以顺阳城为中心。
顺阳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