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误失街亭,无奈之下,兵行险招,演绎了一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
后人把这个故事,改编成戏曲、电影等,传的天下皆知,给司马懿的形象留下非常糟糕的负面影响。
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七分真三分假,那个故事纯属虚构。虽然这是污蔑,是诽谤,但罗贯中大师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大家还很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诸葛亮绝对把司马懿吓跑了。
其实,当时司马懿根本不在汉中,他也不会傻到率领十万大军,被人吓得扭头就跑的地步。
我们可以纠正历史,绝不能改写历史。只是这个故事被编造的实在太精彩了,加上人们对诸葛亮赤诚忠心的赞许,对司马懿的老奸巨猾的反感,以至于都信以为真。
《三国演义》,没少借助春秋中的历史典故。
历史上,最早的现实版空城计,春秋时期就上演了,间接的也算拜桃花夫人所赐。
只为讨得美人青睐,作为中原要冲的郑国,首先成了倒霉蛋。刚刚安定一段时间,他们哪能想到,就因为一个人的单相思,一个绝世美女的伤心话,郑国就成了冤大头,真是躺着也中枪。
估计自从楚文王去世以后,十年来,令尹子元从来没有考虑开疆扩土,只考虑如何引逗桃花夫人了。这次,他被美女一句话激起雄心,决心北上争锋。
首先,他把目光瞄向南北要冲的郑国。
这算什么事?郑国与楚国无冤无仇,没想到就这样成为子元讨好桃花夫人的牺牲品。
公元前666年秋,子元为了保证战争必胜,竟然率领六百辆战车,大约五万楚军战士,攻打郑国。
这个数字可不小,太有威慑力。
无缘无故怎么突然攻打我们?面对养精蓄锐十年的楚国大军,郑国人很纳闷,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很快,楚军攻破远郊的城门,然后接着进军,从纯门进去,一直到达大路上的菜市场。
可以说,这种局面,基本宣告了郑国的灭亡。外城已坡,内城军队有限,还怎么打?
危急时刻,楚军突然停了下来,大家都木呆呆的望着郑国的内城门。
因为他们发现,面对楚国大军,郑国内城的闸门高高悬起,根本没有放下来。大门敞开,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人来人往,吃饭的吃饭,喝酒的喝酒,卖菜的卖菜,该干啥干啥。大家悠闲自得,似乎城外的楚军只是过客,是友邦,并非举着屠刀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
非常时期,战火硝烟,郑国人再糊涂,也不至于忘记关闭城门吧?有阴谋,有诡计,有古怪,不可信。
楚国的军队越聚越多,把街道都占满了,却望着郑国城门,没有再前进一步。眼看胜利在望,将士们看看城门,又看看你我,满脸疑惑,就是不敢发起进攻。
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令尹子元,等待他的决断。
令尹子元也觉得很奇怪,人生头一次在战场遇到这种情况,不正常啊,没这么干的。郑国人被打傻了?不像;郑国准备投降?也不像;里面有埋伏?有点像。
他亲自到城下查看情况。面对这种困局,他也不敢再相信自己,不敢再相信楚国的实力。这就是一个诱饵,绝对是诱饵,郑国国内一定有能人,设下这个圈套,要诱歼楚军,绝不能上当。
思前想后,观察再三,他冒出了一句话:“郑国有人才啊!”
进攻?怕有埋伏;撤退,还有点不甘心。楚国人围着子元,用楚地方言讨论一番,盼他给个妙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描述的跟《左传》几乎一模一样。没啥说的,子元,就是司马懿的原型。罗贯中参考了《左传》,再加点自己的润笔,一次就把‘空城计’升华到极致,位列‘三十六计’之一。
史册有很多精彩片段,不过小说家能把这些精彩,转接到别的故事中,变得更加精彩。所以,人们愿意看小说,却往往忽略真正的历史。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